宗三秀才(1 / 1)

宗三秀才是一种亦妖亦神的精怪,关于它的故事,要从六百年前的天下争霸说起。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战云密布鄱阳湖,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一触即发。朱元璋和他的对手陈友谅都清楚,这场战役,将关乎万里江山的最终归属。

这年二月,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所在的安丰遭到张士诚强攻,韩林儿支持不住,向名义上的“下属”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接信后,召开内部高级会议,谋士刘基表明了他的立场,坚决反对朱元璋带兵赴援,他最大的担忧,是虎视眈眈的强邻陈友谅会趁虚来攻。

固执的朱元璋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三月,朱元璋离开大本营应天(南京),驰援安丰。四月,陈友谅果然尽起举国六十万大军而来,但志在摧毁对手的陈友谅却犯了一个巨大的战术错误,他没有把主攻目标设定为朱元璋的根基应天府,而是把大部分兵力投向了西南方向的南昌。

多年后,朱元璋回想此事,还是心有余悸,假如当时陈友谅直取应天,大明霸业必殇。

陈友谅围攻南昌近三个月而不克,七月,朱元璋引军二十万回援,七月十六,进抵江西湖口。接下来,朱元璋分别于泾江口、南湖嘴、武阳渡三处置重兵扼守,封死陈友谅所有可能的出路,逼他决战鄱阳湖。

陈友谅全军尽出,远征在外,而且久攻南昌不下,部队已经耗尽了锐气。对于朱元璋,这是一举击碎陈友谅雄霸长江水师的极佳机会——趁陈友谅倾巢而出,锐气消磨,正好一网打尽,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未来要想消灭陈友谅,必须攻进他的地盘,不仅主客形势易手,而且战争将会变成一城一地反复攻守的天长日久的消耗战,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变数实在太多。所以朱元璋下定决心,要趁此良机,在鄱阳湖上干掉陈友谅,决不能纵虎归山。

七月二十一,鄱阳湖之战正式打响。陈友谅的“汉军”水师连巨舟为阵,艨艟巨舰高达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相形之下,朱元璋的战船微若草芥,仰攻不利,面对怪兽般的巨型敌船,部卒士气沮丧。闷局之中,大将徐达当先发起突击,以小船之灵活,贴近敌舰,攀援而上,夺占巨舶,斩敌一千五百人。而陈友谅阵营亦不乏推锋突刺的猛将,狂战士张定边遥见朱元璋帅旗招展,自领一彪冲锋快艇,手持长枪大刀,劈风斩浪,直取朱元璋帅船。

朱元璋大惊,左右扈从支援不及,欲待转舵躲避时,座船竟然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搁浅,走不动了。

眼见张定边连斩吴军数员大将,气势如虹,鲜血染得湖水尽赤,寒凛的刀风似乎已经砍到朱元璋的脖颈,突然一支劲箭,带着呜咽鸣响,划过杀声震天的战场,准确命中张定边,狂战士猝然蹶倒,卓立于另一条船头的常遇春从容地收起了弓箭。

这天黄昏,湖面上东北风大起,已经争取到地利、人和最大优势的朱元璋,终于盼来了“天时”之助。他重赏募集起一支敢死队,驾七艘小船,满载火药、芦苇,乘风飞驶,冒着汉军射手疯狂的攒射阻击,破入敌军舰阵。于是,一千年前火烧赤壁的一幕重演了,鄱阳湖上风烈火炽,烟焰涨天,陈友谅的无敌水师,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朱元璋挥军掩杀,连杀数日,陈友谅大势尽去,降兵如决堤之水,不断投向朱元璋阵营。

陈友谅退兵固守,一个月相持下来,粮草告竭,势穷力蹙,不得不冒死突围。然而三条归路早已被朱元璋掐断,陈友谅东逃西窜,朱元璋亲自领兵追击,在开船的时候,他的座船却再一次搁浅了。

鄱阳湖之战可能是整个中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朱元璋凭借此战,彻底击溃了他在中国南方的最强对手,为一统天下,建立王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鄱阳湖之战巨大的影响力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民间演生出许多关于这次战争的传说。譬如朱元璋座船两次搁浅事故:第一次,朱元璋座船触沙搁浅,险些被张定边突袭斩杀,是明确见载于正史的;第二次追击穷寇之际的搁浅,则为一些明人笔记所记录,除了《一统肇基录》外,像明宪宗朝广东香山人黄瑜的《双槐岁钞》、明世宗朝江苏人陆粲的《庚巳录》等皆有类似记载。

但是好景不长,到明代中叶,宗三突然堕入魔道,从水路行人的守护神变成了专溺舟楫的恶灵邪魔: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清代:

黑色的巨缆怒龙般扑舟而来,打碎、拖沉船只,过往行旅,闻之色变。宗三的信徒们更难以接受,从小崇拜信奉的伟大神祇竟会变成吞噬亲朋的凶手,他们伤心、绝望,他们的信念被摧毁了,那个祖辈讲述的,关于宗三襄助太祖定鼎天下的传说,也渐渐动摇起来。魔化的宗三终于被世人唾弃、痛恨,没有人肯相信,如今这个兴风作浪的妖怪,会是昔日匡扶太祖皇帝的英雄。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人陆粲赴任江西吉安永昌知县,在这里,他听到的宗三秀才起源传说,已经面目全非了:

自从宗三神堕落后,这种说法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宗三的妖怪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尽管各地宗三庙的供奉香火仍然不断,但祝祷目的已然由从前的祈福感激,演变成了契约式的条件交换——我供奉血食,你不再作乱,保我平安。

到了清康熙朝,有位姓徐的客商南下岭南,行经鄱阳湖,见船家祭祀甚勤,便问他所祀何神?那船家连连摇手,指指嘴巴,意思是让他不要多嘴乱问。客商好生奇怪,何方神圣这般忌讳,连名字都问不得?等下了船跟人谈起,人家才告诉他,那必是宗三秀才。

客商在岭南逗留数月,沿旧途返程时,恰好又坐了来时那位船家的船,这次却不见船家祭祀邪神了。

“为何不祭宗三秀才了?”客商问。

船家听他语出“忌讳”,并不生气,反而笑道:“老天爷开眼,往后都不用祭这妖怪了!”

原来当年鄱阳湖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情,湖水水位大降,那缆绳妖怪误入浅汊,被困在其中。起初犹自游动,后来这一湾浅水也被晒干,缆怪陷入淤泥,给烈日烤得几乎冒烟。

湖畔的居民听说“宗三秀才”现身被困,竞相围观,只见这传说中的水妖荇藻满身,有若鳞鬣,首尾微微颤动,十分怪异。百姓不敢擅自处置,报往官府,县令大老爷亲自带人来到现场。他自知这是斩妖除魔、树立政绩的大好时机,当即号召围观的群众,大家一齐举火,烧死这怪物,永绝后患。

此言一出,当然一呼百应,兴奋的人群纷纷向三条缆绳抛掷火把、柴草,天干物燥,燃烧极烈。缆绳被烈火包围,涌出滚滚黑血,据说那正是当年鄱阳湖之战死难将士及马匹流入湖水的血液,历数百年之久,早已变质,腥臭弥漫数里。

从此,宗三秀才不再为祟,不过各地的宗三庙一直保留了下来,在许多地区仍可见宗三故祠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