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尼(1 / 1)

黄河治理,向来是困扰中国古代王朝的一大难题。黄河下游泥沙壅积,到清代已经极其严重,当时技术手段落后,清淤速度既慢,操作难度亦大,为束拢河水,只好不断加高河道两侧堤坝,结果河床越抬越高,远远高过两岸村镇城邑。每逢汛期雨季,水位大涨,一旦水漫堤溃,毁田伤命,为祸极巨。而整个清代历史上,平均每半年黄河就要决口一次,有时甚至大规模夺溜改道,“神龙摆尾”,河水横扫千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实在是当时朝廷肘腋大患。为此,清廷极其重视黄河防务,每年拨出大笔款项,特别设置“东河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下游河防。

公元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闰六月,河南马店仪封十六堡段黄河决口,溃堤七十余丈,八月汛期,堤坝进一步垮塌,决口坍塌到两百多丈,大水经河南宁陵、永城,直灌安徽亳州,中原震动。

朝廷不敢怠慢,迅速拨款白银五十五万两、漕粮三十万石,指派擅于治水的文华殿大学士高晋率领一套河务班子,星夜驰赴河南协助救灾。河防官员冒着大雨组织河工堵塞缺口,然而每每筑起临时堤防,总是在当天夜里便即崩溃。决口迟迟不能完全堵塞,眼见百姓罹难,七十多岁的高晋忧急攻心,殉职在了工地上。乾隆帝忧心忡忡,继而授命在治水方面同样经验丰富的刑部尚书袁守侗、武英殿大学士章佳阿桂至前线勘办。各路治水能臣络绎赴援,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朝廷态度已经相当明确:竭尽全力,务必平此水患。

绝望之中,有河工发现一条线索:河面上有时会出现一片绿色的东西,远远望去,仿佛一群生有绿色羽毛的鹅。此物一旦出现,当天晚上,新堵塞的缺口必然垮塌,如响斯应,屡验不爽。

那是什么东西?若说是鹅,河水如此湍急,水禽怎么可能浮游其中?

河工把这一现象报告给上官,很快引起了官员的注意,大家隐隐觉得,此物出现得蹊跷,或许与堤坝坍塌有关。等到这东西再行出现之时,官员果断下令,命兵丁举火枪齐射,管它是什么怪物,一律打死勿论。一排枪放将出去,青烟过处,绿鹅登时被打得粉碎,像一摊羽毛似的浮在水上。大家松了口气,心想火器的威力果然了得,什么妖魔鬼怪轰他不死!便在此时,只见绿毛渐渐凝聚,呼吸之间,竟然组合如初,恢复原状了。兵丁们再次射击,绿鹅饮弹四散,不旋踵间,再度复原。在场的上千百人看着这诡异一幕,鸦雀无声。而当天晚上,堤坝果然再度崩塌。

疑云笼罩着罹遭水患的十六堡,笼罩着河道衙门,也笼罩着紫禁城。直到第二年年初,突然有人造谒有司,声称有克制怪物的办法。见到负责官员,这人拿出一本前明留下的旧书册,题为《桂海稗编》。翻开册子,其中赫然载有一则关于绿毛水怪的见闻记录。

那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广东顺德一个名叫黄萧养的盐帮头目,因武装走私贩盐,被官兵拘捕。此人猛悍绝伦,且富智计,联络外面的弟兄,把利斧藏进烧鹅送入牢中,砍断枷锁,率数百囚犯大规模越狱。逃脱之后,黄萧养自立水寨,竖起一杆大旗,干脆造了反,引十万水盗直取广州城。

朝廷立即发兵来救,双方大战漠阳江上,官兵一败涂地,领军总兵溺水而死。当时的江面上,就出现了这种绿色似鹅的东西,书中记载道:

此名浮尼,水怪也,以黑犬祭之,以五色粽投之,则自然去矣。

说此怪名为“浮尼”,若见此物,应先杀黑狗取血辟邪,再向水中投入粽子,方能驱离。河道衙门览而大喜,赶紧如法一试,那绿色的怪物果然远遁,再也没有出现,堤坝终于修成。

这次黄河决口,花了两年时间,耗费五百万两白银,前后五次大规模筑堤封堵,才终于成功。史料记载:

四十五年二月塞,是役历时二载,费帑五百馀万,堵筑五次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