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江左名士袁枚有一位姓屠的朋友,早年在陕西两当县(今属甘肃陇南)作县尉时,用了一个厨子,姓张,生得高大魁伟,手脚俱长,有兼人之力,左耳好像被人用利刃割去了,留下一个疮疤,使得形象上略显怪异。有一次,张厨子帮人修缮房顶,从那两丈高的檐上纵身跃下,浑若无事,屠县尉看在眼里,却吓出一身冷汗——他身负本县捕盗责任,倘若自家厨子竟然是个江洋大盗,那可真是“三十老娘,倒绷孩儿”,这失察之罪,足够毁了自己的前程!
于是屠县尉私底下找到厨子谈话,心想若此人果真是名飞贼巨盗,那么也不必拿他解官问罪,最好不声不响地打发他走路,以为彼此保全之计。
屠县尉把话敞开来说,厨子一听就明白了,“扑通”跪倒,磕了个头道:“小的有下情上禀!容小人说完,老爷必可明鉴,小的实在是另有隐衷,绝非歹人!”
屠县尉道:“你起来,你起来,有何隐衷,但说不妨。”
那厨子依言站起,理理思路,当时便说出一番话来。
厨子祖籍四川,明末清初的时候,“八大王”张献忠在川地起事,天府之国沦为战场,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幸存者为了活命,纷纷躲进深山。厨子的祖辈也随着难民避祸到了藏边邛崃山中,有一次上山采药时遭逢奇遇,无意间得到一部古本异书的残卷,习得了“嗅风”之术。此术专能从风中辨认上风处的野兽,包括数量、种类和距离,精准有如目击,端的神验无比。张家先人借此出猎,每每收获极丰,父传子继,子传孙承,此后世世代代,皆仰赖这门奇术在山中打猎为生。
厨子少年时代学成此术,跟着父辈兄弟往返于山林之间,练得轻若猿猱,力大无比。成年之后,他开始独自出猎,有一次嗅到大群岩羊正在移动迁徙的气息,忙飞步追踪。
岩羊这种动物禀赋奇特,最擅长在崎岖险峻的山地奔驰,数丈高的峭壁断崖,说跳就跳,丝毫不会有所损伤,翻山逾涧,如履平地,是以追踪起来格外费力。
追了半日,来到一处所在,地势十分怪异:半面是大片的平谷森林,半面是嶙峋连绵的山峦,险峰直耸入天,两种地势泾渭分明,分界线笔直延伸出去,仿佛是由造物者一刀切出来的。寻了土人一问,原来此地名唤“阴阳界”,那片平坦开阔的谷地为“阳界”,另一面怪石峥嵘的山地为“阴界”,阳界尚有山民居住,阴界则绝无人烟。
听山民的警告,好像那阴界群山之中,隐伏着人力无法抗衡的莫测凶险,最好不要进去。张厨子当时血气方刚,又是行走山林惯了的,艺高人胆大,哪里会把这些山民的俗信禁忌放在眼里,采齐了干粮,只身径往山中行去。
进山一看,群山叠嶂,重岭千霄,地势果然十分凶险。与此同时,山中到处都是野兽的气息,张厨子大为兴奋,这简直是狩猎者的洞天福地!
猎物太多,反而不知道先追踪哪一拨的好,他东走西奔,不觉行出五十里许,天色渐暗,遥见前方十余里外高山上红光一闪,跟着一条火龙似的光芒迅疾蔓延而来,霎时照得满山皆赤,半天如焚,夕阳在那火光之下都显得黯然失色。张厨子惊疑不定,不知那是什么,若说是山林起火,却又不像;若说是人,人类行动焉得如此迅疾?正在这时,一阵怪风吹来,张厨子抓风一嗅,只觉风中的气息强大至极,又古怪无比,不但生平从未遇见,连那部代代相传、遍载天下鸟兽的嗅风古书上亦未曾收录。对于习惯了靠鼻子识别百兽的张厨子,如此变故,真无异于突然耳聋目盲一般,一时呆在原地,张皇无措。
火光渐近渐盛,张厨子终于醒觉,看那火光行进速度,转身要逃,已断然不及,他慌忙攀上一株大树,一鼓作气直攀到树顶,借着繁密的枝叶藏好身子,眼睛紧紧盯住那滚滚而至的火光。
隆隆大震,有如巨石滚落,火光逼到树前,热浪汹涌扑面,令人窒息。张厨子定睛一看,火光之中,裹着一座丈许高的大石碑,碑首凿成猛虎之形,熊熊光焰,正是从那虎口、虎目放射而出,如同上万支火炬齐燃,烛照数里,声势惊人。但不知石碑怎么会着火,又为何竟会自行移动?
张厨子神魂悚惕,身子不由得稍稍外探,想要看个清楚,那石碑陡然发觉树上有人,一跃三四丈高,虎口大张,去咬张厨子。幸好张厨子藏身之地极高,石碑跳跃两次,无法奏功,便舍了张厨子,继续向西南方行去。
张厨子被那灼热之气烤得毛发卷曲,汗透衣衫,紧紧贴在树上,再也不敢乱动。眼看石碑去得稍远些,方欲下树逃跑,此时破空之声大作,一片乌云遮掩上来。他举头一看,那哪里是什么乌云,竟是千万条巨蛇,大者身如车轮,小者亦粗如斗,好像鱼篓中倾倒而出的鳝鱼一般,密集地挤在一起,汇成一股长长的暗流,蜿蜒冲云,遮天蔽日,行空飞过。
蛇群居然凌空飞行,若非亲眼所见,打了十几年猎的张厨子绝对不肯相信。这异象实在太惊人,张厨子看得忘乎所以,不觉把头伸出了枝叶。正看得出神,腥风大起,“嗖”的一声,一条小蛇擦着脸侧飞过,耳朵剧痛无比,伸手一摸,鲜血涔涔,左耳已经被那小蛇蹭掉了。
这时,火光起处,那石碑复又折回,停驻在一座高山上。空中蛇群组成的暗流好似受到了绝大的吸力,向下一沉,纷纷坠落。一时间半空中万条乌芒白练,如同飞蛾扑火,齐刷刷向那石碑投去,但听咀嚼之声不绝于耳,石碑虎口乱嚼,竟然在吞噬群蛇!也不知过了多久,石碑才挟着滚滚火焰,再度远行,所经之处,一片焦枯,唯见飞灰飘舞,空中的蛇群也终于过尽。
张厨子已被吓破了胆,胡乱包好耳朵,就在树上坐了整夜,直到翌日莺啼报晓,曙色东扬,才打醒着十二分警惕,悄悄溜下树来。但见遍地蛇蜕,白花花铺满半山,昨日那石碑所过之地,木石烧焦痕迹宛然。他好像做了个长长的噩梦,再也不敢多耽,原路逃出山来。
正行到阴界谷口,遥见一个老叟远远而来,张厨子经过了诡幻的一夜,再见到人类,当真是亲切无比,忙奔上前去招呼。老叟乍见有人带着一身的血迹从谷中走出,脸现惊诧之色,向张厨子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道:“打猎的?”
“是,是,我是打猎的,老丈……”
“你好大的命啊!”老叟不等张厨子说话,惊道,“四十年来,从阴界活着出来的,你是头一个!”
这话把张厨子吓了一跳,忙拿昨夜见闻请教,那老叟益发惊道:“怎么,你遇到了‘禹王碑’,居然还能生离?”
张厨子道:“原来那会吐火的石碑,叫作‘禹王碑’?”接着说起如何发现火光,如何藏身树上,如何见到群蛇飞行。
老叟听得连连点头,直道:“命大,命大!你道那‘禹王碑’是什么来头?那可是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留下的镇山之宝!”
原来当年禹王路经邛崃山时,遇有蛇妖阻道。禹王大怒,遣出神将“庚辰”将蛇妖斩杀,立下两座石碑镇压妖物元神,并在石碑上留下一道咒语:“汝他日成神,世世杀蛇,为民除害。”
那石碑得了禹王神咒,加上日夕吸取天地精华,历时四千多年,修为通灵,能喷吐烈火,漫山奔走。石碑以蛇为粮,而以大禹咒法之故,天然能够召唤蛇群,是故一路奔走,一路有蛇随行,如同人类远行之囊粮。
张厨子听罢,余悸复生,想不到竟然碰到了大禹遗存的神物,看来果然是捡了一条性命。回想前事,又忍不住问道:“可是昨夜所见,只有一座石碑,另一座却在何处?”
老叟瞪眼道:“那石碑有大小之别,幸而你遇到的是小碑;倘若大碑出世,火燃五里,林木焚尽,你早就给烧成焦炭了,哪里还有命出来!”
张厨子惶惶不安,慌忙谢了老叟指点之德,便要离开,给老叟一把拉住,道:“不要命了!你耳际中了蛇毒,出此界一步立死!”说罢,从衣襟下取出一种药末,敷在张厨子创口上,又再三嘱咐,此间见闻,不可泄露,免得有好事之人来寻禹王神器,惹出不必要的事端。
相传昔日大禹为治水祸,踏遍九州,伏尽妖魔,乃是中国传说史上最强大的伏魔英雄之一,他高瞻远瞩,知道自己寿命有限,因此留下众多法宝符刻镇压山河。实际上这些传说的背后,无不藏有当地灾患的写照,以禹王碑而言,四川山区,自古多蛇,山民们自然憧憬,得一件前古降魔大帝的法器,涤清蛇患。
蛇患问题,不独蜀地是然,仅袁枚《子不语》一书,关于奇毒怪蛇的记载,即历有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