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秋常驻人间(1 / 1)

庐隐

探索思考

相较于文人墨客常有的“悲秋”情绪,庐隐先生却对秋表现出无限喜爱,在本文中,她毫不掩饰自己对秋的赞美,更发出“愿秋常驻人间”的感叹,究竟秋带给她如何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在这篇散文中寻找答案。

阅读批注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1

1 欲扬先抑

作者先点出秋带给世人的普遍印象,并用李白的诗加以佐证。这里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作者对秋的赞美和喜爱暂时按下,目的是在揭示后文的情感时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造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在阅读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也只有在“秋”的季节中,人们才体验得出,因为一个人在感官被极度的刺激和压轧的时候,常会使心头麻木。

故在盛夏闷热时,或在严冬苦寒中,心灵永远如虫类的蛰伏。等到一声秋风吹到人间,也正等于一声春雷,震动大地,把一些僵木的灵魂如虫类般地唤醒了。2

2 对比

作者将盛夏和严冬与秋天对比,说明夏天或冬天都因气候过于极端使得人“心头麻木”,而秋的温和反而让淡淡的凄迷哀凉更加突出,更容易被人们体验得到。这种对比的手法凸显了秋的不同之处,解释了作者喜爱秋的原因。

灵魂既经苏醒,灵的感官便与世界万汇相接触了。于是见到阶前落叶萧萧下,而联想到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因其特别自由敏感的神经,而感到不尽的长江是千古常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诸昙花一现。于是悲来填膺,愁绪横生。

这就是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的原因了。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它的一切现象,并不像敏感的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

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3

3 比喻、对比、反问

作者由秋晨的一个景象描写开去,用色彩渲染出秋季磅礴大气之美,将其比作“画家的大手笔”,彰显出秋天如诗如画的魅力。同时用反问与“纤细的春景”对比,对秋远胜过春的热爱不言自明,加深了文章的情绪。

至于秋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实可以苏醒现代困闷人群的灵魂,因此我愿秋常驻人间!4

4 直抒胸臆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再次直接抒发出心中所愿,紧扣标题,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她对秋的热爱。

阅读赏析

庐隐,原名黄淑仪,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也是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一书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的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庐隐的文章抒情直接、少含蓄,在《我愿秋常驻人间》简短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她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对秋不同于旁人的热爱,甚至极少用修辞加以修饰。庐隐的作品带有鲜明的自序特征,文字往往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这也使得她在“五四”小说家甚至其后的女性作家中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阅读延伸

1.在之前的阅读中,我们学习了《北平的秋天》《我撞上了秋天》等写秋的作品,结合本文,分析几部作品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引用古人写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