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茶楼(1 / 1)

郁达夫

探索思考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更是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俗称开门七件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之重。不同的地方孕育了不同的饮茶文化,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饮茶场所——茶楼。让我们在本篇文章中一起认识上海的茶楼和茶文化吧!

阅读批注

茶,当然是中国的产品。1《尔雅》释“槚”为“苦荼”,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经》分门别类,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神农食经》,说茗茶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因此中国人,差不多人人爱吃茶,天天要吃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至将茶列入了开门七件事之一,为每人每日所不能缺的东西。

1 开篇点题

作者开篇点明茶属于中国,“当然”二字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通过解释茶叶在中国的地位,为茶楼在上海的兴盛做了铺垫,介绍了上海人饮茶的背景,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外国人的茶,最初当然也系由中国输入的奢侈品,所谓梯,泰(Tea,The')等音,说不定还是闽粤一带,土人呼茶的字眼。日记大家Pepys头一次吃到茶的时候,还娓娓说到它的滋味性质,大书特书,记在他的那部可宝贵的日记里。外国人尚且推崇得如此,也难怪在出产地的中国,遍地都是卢仝、陆羽的信徒了。2

2 对比

通过介绍“茶”外文读音由来和历史记载,说明中国的茶对外国影响深远,进而反映出茶的原产地中国对饮茶更强的依赖。对比的手法通过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写作对象的形象更鲜明,让读者能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目标对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茶店的始祖,不知是哪个人,但古时集社,想来总也少不了茶茗的供设;风传到了晋代,嗜茶者愈多,该是茶楼酒馆的极盛之期。以后一直下来,大约世界越乱,国民经济越不充裕的时候,茶馆店的生意也一定越好。何以见得?因为价廉物美,只消有几个钱,就可以在茶楼住半日,见到许多友人,发些牢骚,谈些闲天的缘故。上面所说的,是关于茶及茶楼的一般的话;上海的茶楼,情形却有点儿不同,这也像人口过多,五方杂处的大都会中常有的现象,不过在上海,这一种畸形的发达更要使人觉得奇怪而已。3

3 承上启下

作者按照从茶叶到茶楼,从世界到上海的顺序进行介绍,这一段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承上启下的句子或段落能够有效提示文章前后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顺畅。

上海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以及人口密聚的地方的茶楼,顾客大抵是帮里的人。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总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时间。

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过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分,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菜场附近的有些,总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譬如有某先生的一批徒弟,在某处做了一宗生意,其后更某先生的同辈的徒弟们出来干涉了,或想分一点肥,或是牺牲者请出来的调人,或者竟系在当场因两不接头而起冲突的诸事件发生之后,大家要开谈判了,就约定时间,约定伙伴,一家上茶馆里去。这时候,聚集的人,自然是愈多愈好,文讲讲不下来,改日也许再去武讲的,比他们长一辈的先生们,当然要等到最后不能解决的时候,才来上场。这些帮里的人,也有着便衣的巡捕,也有穿私服的暗探,上面没有公事下来,或牺牲者未进呈子之先,他们当然都是那一票生意经的股东。

这是吃讲茶的一般情形,结果大抵由理屈者方面惠茶钞,也许更上饭馆子去吃一次饭都说不定。至于赎票,私奔,或拐带等事情的谈判,表面上的当事人人数自然还要减少;但周围上下,目光炯炯,侧耳探头装作毫不相干的神气,或坐或立地埋伏在四面的人,为数却也决不会少,不过紧急事情不发生,他们就可以不必出来罢了。4从前的日升楼,现在的一乐天,仝羽居,四海升平楼等大茶馆,家家虽则都有禁吃讲茶的牌子挂在那里,但实际上顾客要吃起讲茶来,你又哪里禁止得他们住。

4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目光炯炯”“侧耳探头”“或坐或立”等词形象地刻画了吃讲茶的客人们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展现了上海地区茶楼的人文风貌,使得茶楼和茶客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活。

除了这一批有正经任务的短帮茶客之外,日日于一定的时间来一定的地方作顾客的,才是真正的卢仝、陆羽们。他们大抵是既有闲而又有钱的上海中产的住民;吃过午饭,或者早晨一早,他们的双脚,自然往走熟的地方走。看报也在那里,吃点点心也在那里,与日日见面的几个熟人谈推背图的人实现,说东洋人打仗,报告邻右一家小户人家的公鸡的生蛋也就在那里。5

5 人物描写

作者将短帮茶客和“真正的卢仝、陆羽们”对比来写,通过他们神情、动作和行为将“真茶客”自在闲适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茶楼作为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作用。

物以类聚,地借人传,像在跑马厅的附近,顾客的性质与种类自然又各别了。上海的茶店业,既然发达到了如此的极盛,自然,随茶店而起的副业,也要必然地滋生出来。第一,卖烧饼,油包,以及小吃品的摊贩,当然,城隍庙的境内的许多茶店,多半是或系弄古玩,或系养鸟儿,或者也有专喜欢听说书的专家茶客的集会之所。像湖心亭,春风得意楼等处,虽则并无专门的副作用留存着在,可是有时候,却也会集茶客的大成,坐得济济一堂,把各色有专门嗜好的茶人尽吸在一处的。

还有茶楼的夜市也是上海地方最著名的一种色彩。小时候在乡下,每听见去过上海的人,谈到四马路青莲阁四海升平楼的人肉市场,同在听天方夜谭一样,往往不能够相信。现在因国民经济破产,人口集中都市的结果,这一种肉阵的排列和拉撕的悲喜剧,都不必限于茶楼,也不必限于四马路一角才看得见了,所以不谈。6

6 对比

作者将小时候传闻中的上海和现在亲眼所见的上海进行对比,当年人声鼎沸的上海如今已亲眼得见,但却是经济破产导致的结果。作者将这种看似相同的热闹形容为“悲喜剧”,言语间流露出对时势动**、民生凋零的伤感与无奈。

阅读赏析

景物描写按照对象的不同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中风景、物体的描写,因此,景物描写除了包含江河湖海、山川草木等自然风光外,还包括了建筑、器物等风物和生活习惯等风俗的描写。

茶楼是典型的人工制造的景物,因而包含了更多社会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对茶楼的外观着墨不多,更多地展示了茶楼内茶客的生活,进而由小见大地展现出当时上海的人文风貌。景物描写有交代时代背景的作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便于我们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结合史实我们会发现,郁达夫生活在社会极为动**的年代,在抗战中他成长为一名反抗压迫、反抗殖民统治的先锋,他将对人和社会的观察融入文字中,从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得到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也看得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关怀。

阅读延伸

1.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茶楼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作者详细写了茶客们“吃讲茶”的情景,对于刻画上海茶楼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