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探索思考
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更多被赋予了“喜迎新春、祈盼丰收”的美好祝愿。但对于舒乙先生来说,春饼又不仅仅是一道节日美食,对于他而言,春饼因为和他家庭奇妙的缘分,更成了其他面食不能替代的饮食首选。
阅读批注
春饼是北京吃食中最好吃的一种,我们全家一直都这么认为,吃起来简直没有够,年年做,年年吃,年年夸。1
1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被称为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倾吐喜恶之情,而不寄托于景、物、事的抒情方式。在本文的开头,作者表达了全家人对春饼的认同,认为其是“北京吃食中最好吃的一种”,以至于“年年做,年年吃,年年夸”,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他对春饼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春饼的妙处在于它的综合效应。
春饼表面上是混合物,八样东西,放在薄饼里,一裹,吃起来居然味道全变,神了。
这是春饼的非凡之处。
裹在一起吃的东西,种类多得很。山东的烙饼卷大葱,天津的煎饼卷摊鸡蛋,外国的三明治、热狗……比比皆是,但都没有北京春饼那样的效果。2上述这些裹着吃的确实都是混合物,是一加一等于二。
2 对比
作者列举其他“裹着吃”的食物,强调它们是“混合物”而春饼是“综合物”“络合物”,通过对比表现出春饼的非凡之处。
只有春饼不是,春饼仿佛是综合物,或者是络合物,春饼是乘方,而且不是二次方三次方,简直是九次方。
总之,八样东西分别放入,夹在饼里,味道立刻大变,香得出奇,令人胃口大开。
确实是一大发明,人们不能不为北京古人的聪明而折服。
还有一条必须指出,春饼里全是最普通的食品,极富平民性。
春饼是老百姓的。它不贵,它便宜。3
3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在写作中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本段对上文关于春饼“平民性”的定义进一步展开,并指出它“不贵”“便宜”的特征,在下文中,作者依次通过原料简单、烹饪简单的角度说明这个特征。承上启下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承上启下的句子或段落提示前后文的内容,从而使文章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它不沾海鲜,不沾山珍,甚至不沾鸡、鸭、鱼。
想吃春饼,不需特别采购,原料在任何等级的菜市场里唾手可得。花费不多。
想吃春饼,也不要特别的烹饪技巧,会一般地炒炒菜,摊个鸡蛋,足矣,见习主妇或见习主男均可胜任。
所以,以前在任何饭馆里都吃不到春饼。在大师傅眼里,它太简单;在老板眼里,它不赚钱。要吃,只能在家里做,家里吃。
嘿,这偏偏是它的另一优点,叫作家庭性。
北京人请外国人吃饭,第一选择就是在家里吃春饼,保证满堂彩,我家试验了许多回,回回成功,大获全胜,久经考验。
春饼,春饼,顾名思义,是春天吃的,有季节性;过去,春天才刚有菠菜和韭菜上市,冬天没有。
现在,几乎四季都可以吃,什么时候馋了,什么时候做,由于有暖棚的蔬菜,现在春饼可以变夏饼、秋饼、冬饼,全年候。
父亲是立春诞生的,他的名字叫“庆春”。我家小妹也是立春诞生的,她的名字叫“立”。4
4 侧面描写
对于作者来说,春饼不仅是节日的吃食,也是家人的生日诞食。这一段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父亲和小妹名字的来源,将春饼和家庭巧妙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印证了春饼的“家庭性”。
春饼是他们两人的生日诞食,必备,除了一小碗寿面之外,春饼是绝对的主角。
年复一年,于是,吃春饼就成了我家的优良传统。而且,不管什么时候,生日不生日,菜单中排头一名的,必然是它;家中请客,一定也是首选。
近年,北京个别饭馆里出现了春饼,尝过几次,太糟,一点传统没有,菜既不够八样,品种也不对,全不对味儿,糟蹋了,唉!5
5 对比、抒情
作者将近年北京饭馆里出现的春饼和家中的春饼进行对比,在表达对饭馆里春饼不满的同时,也抒发了对传统逐渐被遗失或取代的不满情绪,表达出对过往吃春饼经历的怀念。
阅读赏析
舒乙,1935年生于山东青岛,祖籍北京,满族,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舒乙继承了父亲老舍先生对市民题材、北京题材的关注,其作品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他借助一道人尽皆知的节日美食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向读者娓娓道来,用平实亲切的语言让读者领略到这个文人家庭的脉脉温情。
《春饼》一文并未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而是依托大量的引证、抒情,既真实又生动地表现出春饼的与众不同以及作者对春饼的喜爱。
在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多次设置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这些段落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使文章条理顺畅而不至于突兀,同时可以使文章更有层次感,达到前后呼应、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的效果,让读者对春饼的特征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全文表意流畅、言简意赅,语言透露着北京人独特的京韵京味,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阅读延伸
1.春饼和其他食物的区别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春饼是“综合物”“络合物”和“乘方”?
3.作者写家人对春饼的喜爱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