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探索思考
市集是指在某固定地点聚集举行的贸易活动,是民间世俗生活的一道风景线。现代城市管理使市集越来越规范化、小众化甚至文艺化,而在从前,市集充斥着杂乱的鸡零狗碎和浓厚的烟火气,是一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批注
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瘦瘦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1
1 景物描写
作者在文章开篇对山区的气候和景色进行了一番描摹,写了细雨、高山、乡场和小河,烘托出一种迷迷蒙蒙、清冷潮湿的氛围,将读者慢慢引入即将呈现的情境中。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2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2 外貌描写
景物和人物是“市集”活动的基础元素,第一段交待了景,第二段便写人。作者没有写人物具体的容貌和体形,而是通过他们的衣着细节来暗示身份与个性。
集上的**,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3
3 比拟
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市集上的喧闹,将其和潮水的声音作比,抓住了这种喧闹的两个特点:一是音量很大,幅度很广,能够传播得很远;二是有不断持续的、一定节奏的高低起伏变化。
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4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4 拟人
羊互相顶角常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配偶,是一种严肃的生存行为;而“无聊”是人类才会有的情绪体验,带有闲散、戏谑的色彩。调侃羊顶角是因为“无聊”,突显了这个场面的滑稽,为嘈杂混乱的交易场增加了一点幽默的气氛。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地摆列着,满箩满筐的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此外干了的黄色草烟,用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栎木皮,还未榨出油来的桐茶子,米场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脑袋刮得净白的肥猪,大腿大腿红腻腻还在跳动的牛肉……都多得怕人。5
5 环境描写
这一段描写了市集货摊的内容和情形,一一列举出鸡蛋、辣子、烟草、染料、油料、米、肉等货物,像一组快速切换的镜头,内容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在描述货物的形态时,用了“一排一排”“满箩满筐”“一屋一屋”“白濛白濛”“大只大只”“大腿大腿”的叠词,增强了语气,让整体场面显得极为壮观。此外,对货物色彩的描写非常有质感,比如“净白”,写出了生猪干净健康的形态,也体现出屠户工作的认真仔细;再比如“红腻腻”,色泽油光细致,写出了牛肉的新鲜和肥嫩感。
不大宽的河下,满泊着载人载物的灰色黄色小艇,一排排挤挤挨挨的相互靠着也难于数清。
集中是没有什么统系制度。虽然在先前开场时,总也有几个地方上的乡约伯伯,团总,守汛的把总老爷,口头立了一个规约,卖物的照着生意大小缴纳千分之几——或至万分之几,但也有百分之几——的场捐,或经纪佣钱,棚捐,不过,假若你这生意并不大,又不须经纪人,则不须受场上的拘束,可以自由贸易了。
到这天,做经纪的真不容易!脚底下笼着他那双厚底高筒的老牛皮靴子(米场的),为这个爬斗;为那个倒箩筐。
(牛羊场的)一面为这个那个拉拢生意,身上让卖主拉一把,又让买主拉一把;一面又要顾全到别的地方因争持时闹出岔子的调排,委实不是好玩的事啊!6大概他们声音都略略嚷得有点嘶哑,虽然时时为别人扯到馆子里去润喉。不过,他今天的收入,也就很可以酬他的劳苦了。
6 场面描写
这段场面描写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买卖经纪人忙碌混乱的工作情形。作者抓住了“卖主拉一把”“买主拉一把”这一关键细节,无须复杂描述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场面的动感。
因为阴雨,又因为做生意的人各都是在别一个村子里住家,有些还得在散场后走到二三十里路的别个乡村去;有些专靠漂场生意讨吃的还待赶到明天那个场上的生意,所以散场很早。
不到晚炊起时,场上大坪坝似乎又觉得宽大空阔起来了!……再过些时候,除了屠桌下几只大狗在啃嚼残余因分配不平均在那里不顾命的奋斗外,便只有由河下送来的几声清脆篙声了。7
7 对比衬托
这一句描写的是市集结束之后的场坝。拥挤的人堆和满坑满谷的货物都撤离了,只剩下几只捡食肉渣的狗,这是数量的对比;嘈杂喧嚣的人声、牲畜声没有了,只能听到远远传来的单一的、“清脆”的篙声,这是声音的对比。这两样对比描写表现出了市集前后的变化,也衬托出了场坝此时的平静。
归去的人们,也间或有骑着家中打筛的雌马,马项颈下挂着一串小铜铃叮叮当当跑着的,但这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赖着两只脚在泥浆里翻来翻去。他们总笑嘻嘻的担着箩筐或背一个大竹背笼,满装上青菜,萝卜,牛肺,牛肝,牛肉,盐,豆腐,猪肠子一类东西。手上提的小竹筒不消说是酒与油。有的拿草绳套着小猪小羊的颈项牵起忙跑;有的肩膊上挂了一个毛蓝布绣有白四季花或“福”字“万”字的褡裢,赶着他新买的牛(褡裢内当然已空);有的却是口袋满装着钱心中满装着欢喜,——这之间各样人都有。
我们还有机会可以见到许多令人妒羡,赞美,惊奇,又美丽,又娟媚,又天真的青年老奶(苗小姐)和阿玡(苗妇人)。
阅读赏析
本文描写的是一场极具人间烟火气的市集,这场市集上有着传统的买卖方式,家常的生活物品,以及鲜活的男女老少。
作者以一小段景物描写开始,交代了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市集开办的地理位置,仿佛电影开头一个大远景;接着,镜头切换到中近景,写赶集的都有些什么人,他们穿着什么、戴着什么,穿插一两个特写镜头——“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文中有很多像这样具有镜头感的段落,这种镜头感的产生缘于作者对细节的描述生动到位,对素材的安排有条不紊,节奏鲜明。
文中令人感到幽默的部分没有过多地仰赖于作者的技巧,而在于现实本身。无论是人们扯着嗓子叫买叫卖甚至争吵,还是猪狗牛羊的各种滑稽举动,都制造了一种与城市文明相去甚远的疏离感,且因为人和物的聚集而成倍放大,使人觉得不真实,荒诞好笑。然而,这样荒诞震撼的场面对市集中的老百姓来说却是最平常的,是他们每日的生活,是他们顽强生命力的自然体现。作者记录这场市集,记录下的是他们为生活积极努力的样子。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了天气?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市集上的买卖双方为什么要大喊大叫?这样的情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3.回忆你逛过的一次市集,试着描述你在其中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