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作家读书、写书,自然也需要买书,甚至比普通人有更多的需求。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买书是一件十分简单平常的事,但对动乱年代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却不那么容易。本文就是作家朱自清讲述的“不那么容易”的买书经历。
阅读批注
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碜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来也无妨的。1
1 开宗明义
作者在文章开头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自己爱买书;第二,自己经济状况不好,买书难。随后直接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是对以往买书经历的随感记录,不是关于买书的方法或议论。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账。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那时候最爱读的一本《佛学易解》(贾丰臻著,中华书局印行)就是从张手里买的。那时候不买旧书,因为家里有。只有一回,不知哪儿检来《文心雕龙》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旧书铺访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广州套版的,要一元钱,买不起;后来另买到一部,书品也还好,纸墨差些,却只花了小洋三角。这部书还在,两三年前给换上了磁青纸的皮儿,却显得配不上。2
2 托物寓意
磁青纸是一种造价较高、质地厚重的纸张,常用作古籍的封面。作者出于爱惜书本的目的,用这种专业好纸给那本“纸墨差些”“只花了小洋三角”的《文心雕龙》作封面,却发现精致漂亮的封皮和粗糙的内页搭配起来并不和谐。作者写的是这本书经历的岁月变化,实际也寄托了自己求学的经历和心境的变化。年少时那种只听了个书名就急迫地想要阅读其内容的冲动渴望,多年后怕是很少再有了。
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学书看。那时候佛经流通处在西城卧佛寺街鹫峰寺。在街口下了车,一直走,快到城根儿了,才看见那个寺。那是个阴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个人。到寺里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这股傻劲儿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正像那回从天坛出来,挨着城根,独自个儿,探险似地穿过许多没人走的碱地去访陶然亭一样。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3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
3 借物传情
作者为了买书,万般不舍地当掉了父亲给他做的一件衣服,作者对这件衣服的样子进行了简单却重点突出的描述。衣服样式土气,面料廉价,却是父亲费了很大的工夫东拼西凑制成的。这件衣服象征着父亲的爱,虽笨拙土气,却尽其所能、毫无保留。作者记下这件事,感恩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也表达了无法赎回衣服的内疚和遗憾。
重来北平之后,有一年忽然想搜集一些杜诗。一家小书铺叫文雅堂的给找了不少,都不算贵;那伙计是个麻子,一脸笑,是铺子里少掌柜的。铺子靠他父亲支持,并没有什么好书,去年他父亲死了,他本人不大内行,让伙计吃了,现在长远不来了,他不知怎么样。4说起杜诗,有一回,一家书铺送来高丽本《杜律分韵》,两本书,索价三百元。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荒谬之至,况且书面上原购者明明写着“以银二两得之”。第二天另一家送来一样的书,只要二元钱,我立刻买下。北平的书价,离奇有如此者。
4 人物描写
这一段描写了一位不善经营的年轻掌柜。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这位掌柜,而使其隐藏在与之相关的信息后面:开着书铺却没有好书,雇着一个其貌不扬却做事诚恳认真的伙计,不擅长做生意,全靠家父资金支持等,留给读者一个模糊而神秘的印象。岁月如海,作者对这样的萍水相逢有所感怀,末了一句“他不知怎么样”,平添一丝物是人非的惆怅感。
旧历正月里厂甸的书摊值得看;有些人天天巡礼去。我住的远,每年只去一个下午——上午摊儿少。土地祠内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来往。也买过些零碎东西;其中有一本是《伦敦竹枝词》,花了三毛钱。买来以后,恰好《论语》要稿子,便抄了些寄去,加上一点说明,居然得着五元稿费。这是仅有的一次,买的书赚了钱。
在伦敦的时候,从寓所出来,走过近旁小街。有一家小书店门口摆着一架旧书。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见一本《牛津书话选》(The Book -Lovers'Anthology),烫花布面,装订不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准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时合中国一元三毛钱,比东安市场旧洋书还贱些。这选本节录许多名家诗文,说到书的各方面的;性质有点像叶德辉氏《书林清话》,但不像《清话》有系统;他们旨趣原是两样的。5因为买这本书,结识了那掌柜的;他以后给我找了不少便宜的旧书。有一种书,他找不到旧的,便和我说,他们批购新书按七五扣,他愿意少赚一扣,按九扣卖给我。我没有要他这么办,但是很感谢他的好意。
5 状物说明
作者对这本《牛津书话选》进行了描摹和说明,表现了它装帧的精致和价格的实惠,还把它和国内同类型书籍的内容与行情进行了对比,暗暗传达出一点思乡之情。
阅读赏析
在动乱年代里,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知识分子们因其精神世界丰富和物质条件贫乏的巨大反差而更显窘迫。书,非看不可,非买不可,可手头又似乎永远也凑不够一笔用来买书的钱,这是作者买书经历中最大的难题。
文章从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到大学、工作、留洋,每一时期单独进行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的成长经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际遇不同,心态也不大一样。虽然缺钱的困扰始终伴随着他,但他对书的热爱却不曾因为贫穷而减少,并且,在这么多年的买书经历中,对他产生影响的不只书,还有和买书相关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同样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困窘,善于自嘲的老舍几乎不给自己留面子,而朱自清却是“人淡如菊”。他的语言风格十分冷静、含蓄,幽默自嘲的部分很轻柔,煽情的部分也很克制,整体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虽贫穷却不苦情,虽热爱却不沉溺于自我感动。
阅读延伸
1.作者一共将自己买书的经历分为了哪几个时期?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有什么特点?
3.你对作者艰难窘迫的买书经历有什么样的感想?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