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这话真是太棒了!一方天地,一缕书香,就能带人遨游于书的海洋,或谈古论今,或上天入地……读书,并不仅仅是现代人的专利,很多大师学者都嗜书如命,比如我们的季羡林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酷爱读书的人。
阅读批注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1
1 正反对比,突出重点
文章开篇,作者自称为“最枯燥乏味的人”,“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由此更加凸显“读书”在作者生命中是何等重要,何等珍贵!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2
2 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包括书籍,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处,作者从叔父和自己的视角分别来看待“闲书”,并说明只要学会“取其精华”,读闲书也不全是坏事。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3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3 引题但不破题
作者并不直接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部书,而是先向读者介绍两位著作大师,他们的著作和学说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专业研究帮助极深。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4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Mrkanm),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5
4 引用论证
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由此可见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吕德斯也是研究印度碑铭数一数二的人物。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作者崇敬吕德斯的原因。
5 紧扣文题
在借助多种事例证明吕德斯的厉害之处后,作者巧妙地回归文题,谈到了吕德斯的中短篇论文集。这也是作者在本文首次提起的、一生受益无穷的著作之一,可见此文集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6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6 比喻论证
用“剥春笋”来比喻对学问的层层研究,形象生动,极具想象力。其实,很多文学大师都喜欢用“春笋”来比喻某类事物,你也不妨试着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让它为你的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二《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周,仆谷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7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他学风谨严,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7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自己与寅恪先生的事例,真实可信,确凿充分。一个读书细心,学风严谨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云南。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我最喜爱的书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8
8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季老先生在谈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及其著作后,以“我最喜爱的书”作为小标题开启下文,并对“书”的选择范围作了界定,自然而然地呼应了文章标题。
一、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9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9 哲理深刻
司马迁的《史记》人尽皆知。这部著作之所以是史书界的翘楚,是因为其作者有着异于常人的丰富而曲折的经历。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在写文章时,不管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尽可能地源于生活,有感而发。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扎实有深度,引起他人的共鸣。
二、《世说新语》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10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10 引用论证
既然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引用其朗朗上口、家喻户晓的名句作论证再恰当不过了。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对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文体等方面的讨论,从侧面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喜欢陶渊明的诗。
四、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11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11 引用论证
用“诗圣”杜甫的诗歌,来高度评价“诗仙”李白的诗风诗作,真可谓强强联合,惺惺相惜。在论证李白的诗为何受欢迎上,这一首五言诗的引用,胜过长篇大论,千言万语,实属妙哉。
五、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两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两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12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12 比喻论证
把李杜二人的“作诗”比作“跳舞”,虽然两位诗人擅长的舞蹈类型不同,但他们的舞都独树一帜,水平超高。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七、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13
13 使用排比,增强气势
一组四句的排比句使用,内容集中,节奏鲜明,气势恢宏。把“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八、纳兰性德的词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群灿若列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十、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14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14 拟人、比喻
为了突出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作者把《红楼梦》比喻成“明珠”,又拟人化为“状元”。双重修辞手法的使用,让《红楼梦》稳坐“最受喜爱的书籍”宝座。作者最后才把它请出来,足见其爱不释手,也有压轴推荐书目的含义。
阅读赏析
细细品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后,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写同名命题作文,我们会如何着手呢?可以想象,好读书、常读书的人一定不会犯难,因为他读过很多书,有很多选择的余地。而不常读书的人呢?也许就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临时抱佛脚吧!
不用问,季羡林老先生就是这个好读书、常读书的人。说起“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季老从闲书谈到专业书籍,又从专业书籍谈到中国文学作品,洋洋洒洒,侃侃而谈。这足以证明季老在读书方面涉猎的范围之广阔。
更重要的是,季老对这些书籍、这些诗人词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令人信服。他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别光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过程应该是与作者对话沟通的过程,欢迎赞同,更欢迎质疑。这样,当我们轻轻合上书的时候,才能把书中的道理真正装进脑海,并在生活中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
阅读延伸
1.在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中,光有议论是不完整的。想想看,还可以辅助哪些表达手段来为议论服务呢?
2.在本书中,有位文学大家也巧用过“剥春笋”的比喻论证,你还记得是哪篇文章吗?
3.回想一下,在你读过的书里,哪些书对你影响最大,令你印象最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