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1 / 1)

梁漱溟

探索思考

学问是什么?在这个人人崇尚学问、追求学问的时代,做学问似乎不再高不可攀。但做学问真的那么随意、那么简单?不,它需要精益求精的严谨、日复一日的坚持,更需要渊博丰富的知识、广阔深刻的思维。对此问题,早在1928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讲堂上,梁漱溟先生已作过富于哲学性的演讲。

阅读批注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1

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什么是学问?一开篇,作者就直截了当地点明论题,不赘言不啰嗦,而此论题正好与文章标题相吻合。在议论文中,有的论点就是标题,有的论点在开头,也有的在结尾。此外,还有一种文章的论点不会直接点明,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提炼与总结。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2

2 举例论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解释自己是如何走上“做学问”这条路的,那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借此说明,要想做真正的学问,就得有一颗不断发问与求证的心。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3

3 总括性语句

短短的一句话,承上启下,衔接自然,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4

4 举例论证

用胡适之先生的事例为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作注解,来论证想做学问,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即使很浅薄,也亲切有味,能打动人。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5

5 比喻论证

此处,作者把“做学问”比作树木生根发芽。有了最初的一点主见,即“萌芽”,学问才能做得越深,树也才能长得繁密茂盛。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令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6

6 富有创新

为了论证“以简御繁”的境界,作者极具创意地把“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置于大哲学家“手心里”,两相对比,一大一小,一轻一重。想象独到,标新立异,创意十足。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7

7 对比论证

至此,学问的境界已经达到了第六层。是真学问,还是假学问?作者只用一个标准来对比判断,那就是“自己是否会运用手里的学问”。二者对比,论点更加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8

8 自然收尾

八层境界逐一分析完后,作者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一样,不赘言不啰嗦,却又给读者回味无穷之感。

阅读赏析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若论做学问的高深程度,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一定可以排得上名。正如他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这篇演讲,篇幅不长但哲理很深。

怎样才算做学问?做学问会经过几重境界?梁漱溟先生如是说: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这与林语堂先生在《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一个人若想从“受教育”上升到“做学问”的高度,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得出问题,亦能融会别人的主张,层层递进,直至达到通透的境界。

此外,本文的行文也是一大亮点。分点论析、分层递进的行文风格清晰明了,让人读后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布局构思巧妙,随意自然,不拘一格,可谓演讲文的范例佳作。

阅读延伸

1.比喻论证是立论的论证方法之一,它的作用是什么?

2.有人说,如果做学问还有第九层境界,应该是“知行合一”。对此,你如何理解呢?

3.在学习学科知识时,你有没有体会过“以简御繁”的境界,即书本越读越薄,知识从零散到系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