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探索思考
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说: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我国也把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俨然,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那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呢?请认真聆听林语堂先生给出的思考。
阅读批注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1
1 开篇点题,直截了当
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作者开篇便指出,如果一个人有鉴赏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能明辨善恶,即使他没有学富五车,也能称得上真正的受过教育了。
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
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2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2 举例论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只会罗列知识,而缺乏观点或见解的人,真是“令人气短”,也从侧面说明了知识鉴赏力的重要性。
中国人讲到学者的时候,普通是分为学、行、识的。对于历史学家,尤其是以这三点为批评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的人物的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这要看个人的观点如何。3
3 举例论证
为了让读者对“知识鉴赏力的重要性”了解得更为透彻,作者再次以历史学家为例,用三条批评标准予以论证。深入浅出,深刻有力。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4
4 拥有鉴赏力的条件一
知识鉴赏力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拥有呢?条件之一,要有独立的判断力,也即思考力。
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的活动,对于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着切实的关系,或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的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的时候,只好一笑置之。5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的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5 对比论证
面对精神分析学家提出的两个“观点”,没有见识的人、没有独立判断力的人可能深信不疑,而有见识的人会“一笑置之”。正反对比之间,“独立判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6
6 拥有鉴赏力的条件二
知识鉴赏力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拥有呢?条件之二,要有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也即智能上的胆力。
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的内心判断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的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7
7 用语准确生动
为了论证“智能上的胆量”非常宝贵,作者用“最有声望”“盛行”等词语,来证明此人非但胆量不凡,更具备文学或艺术上的鉴赏力。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的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8
8 拥有鉴赏力的条件三
知识鉴赏力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拥有呢?条件之三,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即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9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的目的,好像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9 引用论证
在对“鉴赏力的重要性”和“如何拥有鉴赏力”逐一论证后,作者引用先人孔子的名言,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学而思”的观点,并把议论的笔锋转向了现代学校教育。引用论证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大大增强。
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的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10
10 比喻论证
为了回答前两段提出的排比问句,作者无奈地把“学校”比作“工厂”,把“培育人才”比作“流水线”,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的必要,便有学校的分数;为着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
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更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11
11 举例论证
作者以做教师的亲身经历,回答了学校为什么注重“事实”记忆,因为这有标准答案,无须过多地思考和鉴赏。而这也反过来加剧了学校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即用“文凭”和“分数”代替了“判断力”和“鉴赏力”。
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12
12 再次点题
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就是教育的真理想。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一番论证之后,作者再次点题,既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引发了读者对现代教育制度深深的思考。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的。13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
13 引用论证
作者引用《礼记·学记》中的名句,来说明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样的人是没资格给别人当老师的。
在论证时准确地引用名句,不仅说服力强,而且言简意赅,有深度,有意境。
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虽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个时候以为哈凡拿(Havana)是一个邻近古巴的岛屿。学校制定必修课程有一种危险,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念完这些必修的课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个受过教育者所应知道的学识。所以,一个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再读什么书,这是完全合逻辑的情形,因为他已经学到所应该知道的东西了。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14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14 对比论证
学校课程修完就掌握了所应该知道的所有东西了吗?当然没有。作者用“知识可以衡量”来对比庄子的“而知也无涯”,明确提出应该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在作者看来,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所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的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须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15
15 升华论题
从“知识的鉴赏力”谈到“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作者诚恳地建议,追求知识应成为积极的活动,学生也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读书。本段探寻“受教育”的真正源头,即个人求知若渴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使论题得以升华。
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二年级生;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的计划都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干。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
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16
16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在上面两段列举了“为什么要读书”的种种猜测后,作者以“不道德”三字作为点评。并提出:追求知识是个人的事情,其过程应是积极的、欢乐的,而其最优的结果就是具备知识上的鉴赏力。这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这样的结尾与文题呼应,与开篇呼应,收束自然,水到渠成。
阅读赏析
读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文章——《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时,你有没有不自觉地被代入角色,低头沉思:我具不具备知识上的鉴赏力?我有没有人云亦云,不假思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攀升,也让“受教育”这个词变得纯粹、真实。
林语堂先生,作为身上自带浓浓的中国文人气质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作为一个笑看人生的道家智者,他的文字大多机智幽默,见解独到深刻。正如他对“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的理解:若想拥有知识上的鉴赏力,就要有独立的判断力,要有智能上的胆量,也要有孩子气似的天真自信。
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不仅仅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也会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思与辨。看一个人,读一本书,听一段戏……
都有所思有所感,都敢于思敢于想,不被框架局限。因为人生不设限,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能。
阅读延伸
1.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
2.依据原文,请简要概括现代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3.针对林语堂先生在文中的观点,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