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1 / 1)

梁启超

探索思考

“责任”这个词,即使听上去,就难免生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其实,世间万物,谁没有责任要去负呢?太阳的责任是朝起夕落,播撒光明;雨水的责任是浇灌庄稼,滋润土地;那我们人类的责任呢?漫漫一生,如何与“责任”和谐共处,怎样从中获得快乐。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过一番精辟而深刻的议论。

阅读批注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1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2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1 连用问句,引出论题

文章开篇,作者提出一个普遍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人生什么最苦?接着他用几个设问句对“贫”“失意”“老”“死”一一否定,并明确提出“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才是最苦。巧用设问句开头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极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2 比喻论证

用“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来比喻责任未尽的苦楚和不自在,让读者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3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4

3 举例论证,层层递进

哪些情况算责任没有解除呢?作者列举了几个事例,并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家庭、社会、国家等层面,层层升入,逻辑性强。

4 总结上文

前面两段,作者从多方面、用多种论证方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完成了对本文标题前半部分“负责任最苦”的论证。

翻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5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乃越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6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7

5 设问开头,引出观点

接下来,论题一转,作者引出了“尽责任最乐”的观点。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开启本段,前后衔接,流畅自然。

6 引用论证

作者借用古语和俗语,来分析“尽的责任越大,得到的快乐也越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7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本段引用先人孟子、曾子的名句,列举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的思想状态,把议论的高度更进一层。越是优秀的人,责任越无尽头。但只要每日尽责,即使责任并没有完全解除,他也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本段话使“尽责任最乐”的论证更加完整,更加无懈可击。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8

8 对比论证,总结全文

文章结尾,作者用别人的假说引出“卸却责任”的观点。“卸却”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但苦痛还在,并不会消失;而前文提到的“解除”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由此总结全文: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但躲避或推卸责任,则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体会快乐。

阅读赏析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的这篇《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虽只有千余字,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先生对“责任”的深度理解。

“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开的话题。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公民的责任……这一项项责任也许有时让我们苦不堪言,喘不过气,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尽责任最苦”。但责任没有带给过我们快乐吗?当然有。计划圆满完成,考试顺利结束,人生的某个阶段没有遗憾……这些认真负责任后获得的轻松、愉悦、成就感,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那种快乐,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结尾被画上了圆圆的句号,甚至是漂亮的感叹号,那种快乐真的难以言传。

再次回到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简短朴实,通俗易懂,结构井然,哲理丰富,发人深省,不愧为大师之作。

阅读延伸

1.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2.结合文意,说一说你对“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理解。

3.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如果把本文题目改为“苦与乐”,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