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我的学生我的班》(1 / 1)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第一次听说金堂县李国斌老师的书《我的学生我的班》,是在温江举行的成都市读书推进会上。当时,整个成都市的读书汇报代表除了芳草小学、树德中学、我以及作为东道主的温江区以外,就是金堂县。

刚开始金堂县的一个老师(估计应该是教研室的领导吧)用四川话向大家做汇报时,听起来还蛮刺耳,因为大家都说普通话。然而,伴随着地道方言的也正是他们的真诚和实在。他说:“今天之所以能在这儿汇报,是因为去年我们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啥子事呢?那就是我们出了一本书,金堂中学李国斌老师的《我的学生我的班》。”然后,他对李老师和书做了一些简介,于是我记住了最重要的一点:一位身患癌症的离自己那么近的老师,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购买,可是搜索无果。然而,让我惊喜不已的是董校长当时也亲临了推进会现场,她也记住了那本书,于是,校长推荐了这个暑假大家的共读书目就是金堂中学李国斌老师的《我的学生我的班》。

每位老师一本,厚厚的几摞书被放在了阶梯教室,开完会后银主任要求各年级组组长领回去发放。可那天开完会已经太迟,组长没去领书,然而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哪知紧接着就是监考批改试卷等后期工作,组长一直都没有去领书。批改完试卷经过阶梯教室门口时,发现门是打开的,于是我径直走了进去,终于将期待已久的书握在手。现在回想,这算不算是“偷书”呢?应该不算吧,只是迫不及待地想提前阅读而已,看在热爱阅读的分上,此举可以得到原谅,呵呵。

回到家,就急不可耐地看了起来。

首先震撼我的是序,这也是事出有因。原本写序的是查有梁教授,但他写的是代序,因为他老人家认为成都市教科院的刘旭主任更了解李老师的这本书,他认为刘主任对书的解读就是此书最好的序。而在序里,让我震撼的正是刘旭主任。

他的爱人石红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1992年就被评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然而不幸的是1993年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这尚且不说,为了带好即将高三毕业的学生,耽误了最佳手术时间,石老师的癌症被拖到了晚期。此后,石老师与癌症进行了长达18年的抗争,其间多次复发转移。刘旭老师既细心照顾爱人,又教育抚养儿子,直至2011年6月7日,石老师离开了深爱着她的爱人和儿子。

于是,我的思绪也一下拉回到了2011年的12月。当时,成都市的“十万教师大比武之行动研究”要做一个总结汇报,共有五位老师,我以“撰写教学日志”为题,做一些交流。为了保证汇报的质量,刘旭老师通知我们提前到教科院去开会,他们给我们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正式开会以前,闲聊了一些家常。其实刘老师很早以前到我们学校做过专题讲座,但那时自己太过幼稚懵懂,对刘老师的课改理念领悟得不够透彻。然而不曾想,也就在半年前,他的爱人才刚刚离他而去。

其实以前的我,觉得癌症离我是那么那么遥远。可现在,老公的爸爸也不幸患了此病。于是,作为癌症病人的家属,就如刘老师所说,我能深知身患癌症的病人身心会受到多么痛苦的折磨和摧残。而在这种状态下,李老师竟然还有勇气有力量有信念敲打出自己的教学反思,那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对教育何等的热爱啊。就冲这份毅力和热爱,这本书,值得每一个老师好好阅读。而读完书以后,我也是感触颇多。

第一,关于童年经历与性格特征的养成。蒙台梭利曾说,“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正是形成于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我读到了这句话,并且将这句话深深地烙进了自己的脑海。特别是在班主任技能大赛的治班策略展示时,我也将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为什么呢?说实话,现在学生对高三老师的谢师宴办得特别隆重,特别是那些金榜题名的学子们,却甚少有人能在谢师宴上请自己的小学老师。倒不是我们小学老师渴望吃到那顿饭,而是说明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小学老师都已经是年代很久远的事情了。难道孩子的成人成才,更依赖于高中老师的教育,和小学老师关系不大?

就算是这样吧,但我却并不因此而看低自己作为小学老师的作用和地位。小学阶段,原本就是基础教育,知识掌握方面无话可说,甚至班级平均分可以达到95分以上,人人都是优生。但真正越往后学习,学生之间的差距怎会是那么大。都是一个小学老师教出来的,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

我个人认为,一是小学老师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这是针对优生而言;二是小学老师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不抛弃不放弃不畏难不灰心,这是针对“学困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不是太大,这正是我们小学老师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压力不是太大,所以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多给点机会,多搞点活动,多想点办法,除了学科教学之外,班主任工作,更应该是重中之重。

我想,李老师如果不是2001级1班的班主任,这本书的故事就不会如此精彩了吧。所以,我真的喜欢班主任这份职业。

第二,关于教学。其实看了李老师的书,最深的感触是:教育真是一门艺术,一门用心的艺术。

李老师书上提到的一些关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处理等,其实并不标新立异,甚至是人人皆知的理论和方法。但关键是李老师六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并且真正用心地去对待班上的孩子。所以,孩子们回报了他应有的精彩。

于此,我也想起了班上的那些孩子以及这次期末测试。那些优秀的和暂时不够优秀的,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啊。优秀与否,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说:孩子的成长是旅行而不是竞争。我真不想把每个孩子都放到竞争的旋涡里,教初中的老妹经常说我不懂现在初高中的教学和竞争压力有多大,说我就停留在小学的“象牙塔”里。是啊,既然孩子早晚都会去经历那些残酷的竞争,我又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象牙塔”里多待一待呢?

当然,除了个性特征的形成,我更没忘记自己作为数学老师的角色。我也希望能在数学方面为孩子们好好奠基,从而让他们以后能有更大的竞争力。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我已经尽力而为,那么就不再苛求自己。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心态。

感谢李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人生其实真的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是在病榻上,虽然是平凡工作的记录和反思。就如查有梁教授的代序题目一样:愿优秀教师多为社会立言。教师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我们的工作成果是隐性而长期的。所以,教育,真是一门慢的艺术,一门慢慢用心成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