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去寻找教育的快乐——读《破茧而出的四年级》有感(1 / 1)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本由语文老师写的完全讲语文朗读、母语教学的书,是薛瑞萍老师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这要得益于师傅的慷慨赠予,也要感谢她对我的那份用心。

其实我看书的速度很快,厚厚的一本小说半天就能搞定。但是拿着这本不算厚的书,我却看了很久很久,因为太多的内容需要我去消化,太多的情感需要我去吸收,太多的思想需要我去接受,太多的感悟需要我去整理。

这本书是薛老师写的班级日志,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再到《破茧而出的四年级》,真是用心在写作。然而,我感觉在整本书里,没有找到为写作而写作的痕迹,一切文字一切事情一切记录都发生得那么真实、那么自然,整本书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我想,如果能当薛老师的学生该多好啊!如果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下,在书海里遨游,在琅琅书声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宁静好听的音乐里享受思绪的放飞,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语文老师,多么好听的一个字眼,多么神圣的一个词语。然而,正如一位同事所说:“现在的考试,把语文老师逼得好没意义。”我很高兴她能有这样的认识。然而可惜的是,虽然有了这样的认识,却缺少相应的行动。诚然,客观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很多事情,然而,如果主观上不去思考,不去尝试,那么我们就真正变成了任考试摆布的“傀儡老师”了。

想象着薛老师班上那些幸福的学生,再反观我班上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我又为他们做了什么呢?特别是复习阶段摆在自己面前的命题,难道数学除了做题,就真的只有做题了吗?我不知道在追求平均分第一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其实看着那些每天都在办公室改错的孩子们,我不知道他们心里对数学还有多少热爱,不过,平均分第一的成绩,又似乎说明了老师教学的成功。唉,迷惘啊!其实薛老师的这段话似乎值得我思考:“其实,只要教师肯卖力,舍得磨学生,60人‘拼过’40人也是能够做到的。只是我凭什么要那样做?凭什么要既虐待自己又无谓地折磨学生?何况我们在应试之外做了那么多有益有趣的事情。”

是啊,每天教师单独辅导,人人过关,教师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学生也厌倦了学习,虽然在这一次考试中平均分提高了,但是,在学生生命的长河之中,这种童年的“恐怖”式学习方法,将在生命中留下怎样的印迹?现在到晚上11点,我都还能听到邻居上八年级的孩子在背诵英语,真是可怜的孩子呀。

中国的教育啊,究竟应该让老师怎样去教,究竟应该让孩子怎样去学?怎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轻松,而且考试成绩还好?我想,这更应该是功夫在平时了。复习的感觉有多痛苦,只能说明平时的教学有多失败。一学期又将结束,又留下深深的、沉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