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1 / 1)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记得卢英老师曾经说过,走进自己的班,就像是走进了自家的自留地,可以任意播种,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而读了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就心满意足》,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真谛。庆幸在这么“繁重”的双班复习之下,我最终没有被一个班一个班的讲评、一张一张的试卷所淹没,还能抽空读书,从而为自己煲煲心灵的鸡汤。正是书中的那些思想,正是薛老师的那些教育理念,让我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复习课。

对薛老师来讲,一学期对那20篇教材的反复讲读、背诵、考试、听写、订正、修改等,已经浪费了孩子们的宝贵学习时间。那么,像我们这般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来“炒陈菜”,来吃“回锅饭”,在薛老师眼里,那肯定无异于对鲜活生命的扼杀,我们都称得上是“千古罪人”了。

其实看薛老师的书和看其他人的书不一样。看其他人的书,似乎作者都是完人,他们的生活、工作都是那么完美,他们的思想都是那么正派,而薛老师是真正的一线教师,她从不避讳自己对教学的真实认识,从不避讳社会的黑暗面。她的很多话语都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是那么贴心,让我的眼睛舍不得离开书卷,直至一气呵成地看完整本书。在看的过程中,不停地期待:下一章、下一节,她还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怎样的触动。

她说:比之于“灰姑娘”的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各种级别的优质课的教学,够漂亮,够**,够技术,够圆满。看一课,赏心悦目;看几课,似曾相识;看多了,便有“批量生产”的感觉。因为课件是可以复制的,环节是可以套用的,窍门是可以窥见的,招数是可以模仿的,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走捷径的聪明;而思想,基于学养和胆识的、鲜活而不可复制的思想,得来艰难,却不落实惠。这是绢花和鲜花的区别。

是的,这似乎谈到了上好公开课的真谛。如果我们的内在没有足够的强大,再怎么模仿,再怎么学人家讲,再怎么请名师名家指导,终究是别人的东西。一旦脱离了这些,当只剩下自己和课的时候,就“原形毕露”了。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对那些优秀、积极的光荣称号,似乎也不那么在乎了。正巧碰到学校有两个评选县优秀教师的称号,名额只有两个,报名参评的老师就有五个,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学校要求,先是自评打分,根据自己的各种荣誉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评比,然后再由学校职代会的老师打分,最后由学校的行政部门打分,综合得分排前两位者,评为优。呵呵,如此繁杂的程序,似乎让人觉得那是一顿多么丰盛的大餐。然而,就仅仅是一张证书而已。难道,没有那张证书,我就不优秀了吗?难道有了那张证书,我就优秀了吗?于是,更看淡了评选的结果。如果有我,只能说明我在老师们心中,还拥有不错的口碑。如果没有评上我,说明我不够优秀,那就继续努力。而如果中的如果,评上了我,我依然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想努力做到最好,不为那张优秀的证书,只为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虚度了年华。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呵呵,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在别人心中,我不够优秀!在自己的班上,在那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上,用薛老师的话说:想怎么“掘”,就怎么“掘”!

这种看淡、参透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