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当加减乘除的教学都进行完之后,要检验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对这四种运算的模型构建,非常好的手段是给出算式,让孩子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或者说是创设情境编故事。
如看到算式20+4=24,孩子的脑海里应该能马上想起相关的运算情境,孩子们大多能编出这样的应用题:我原有20颗糖,妈妈又给了我4颗糖,请问我一共有多少颗糖?看到算式20-4=16,大多学生都能编:树上有20只小鸟,飞走了4只,请问还剩几只?这是一年级的知识点,孩子都能完成。
但看到算式20×4=80和20÷4=5,大部分孩子思维混乱、表述不清,这就说明对乘除法所表示的意义理解不透彻。为了对比加减乘除的意义,我故意用20和4来组建算式,虽然20×4=80这个算式的数目比较大,但从意义的理解上来说是不存在困难的。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有以下学困点。
第一,对于20×4=80,总有孩子喜欢用除法来理解,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20比4大得多,而且刚好有四五二十的口诀来对应。于是就编题:一共有2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问每人分到多少个苹果?说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20个4和4个20所对应的意义,也是对乘法意义的掌握不扎实。第二,对于20÷4=5,有孩子总喜欢用乘法来理解,就是有4组,每组5人,问一共有多少人?
特别是学困生,对于看除法算式编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乘法应用题的情况还要相对好一些。说明孩子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模型的构建确实非常困难,需要老师多帮助和引导,这类题,算是一个警示。
另外,看算式编应用题还有以下优势。第一,可避免思维定式。孩子们习惯给出信息和问题来自己解决,但对于给出算式再创编,是一种挑战。第二,帮助孩子梳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区别。在编应用题的书写格式上,我特别要求孩子将数学信息写一排,数学问题写在下一排,而且问题前还要加上“请问”这两个字。比如,20÷4=5,一定要这样写:一共有2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请问每人分到多少个苹果?不能让孩子直接说出:一共有2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4个苹果。这样单列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强化孩子列式的时候注意到,等号后面的部分就是问题需要表达的部分。
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孩子一些思维的刺激,孩子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方能灵活运用。看算式编应用题,是一个很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