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科学性,避免高中特色建设的形式化、表面化
纵观我国高中特色建设的历程,总体上来说是中央引导地方,政策引导实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战略措施的指导思想。
然而,这种推进方式带来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后果:过于行政化推进,导致科学性不足;模式过于集中,反而抑制了学校个性;急功近利式推进;注重形式,倚重行政,忽视学术。还有一些地区“打造”学校特色的运动式做法饱受诟病。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理性认识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特色不是想建设就能建设出来的,也不一定是两三年就能见到效果的。特色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自然积淀的过程,很多学校的特色在形成过程中,学校自己也是不清楚的,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保证高中特色建设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要避免特色建设的形式化、表面化。学校特色的建设不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的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高品位,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
(二)强调整体性,面向区域内所有高中,避免为少数学校服务
1.面向所有学校
个别学校的特色发展,撬不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大系统。唯有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才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在区域推进高中特色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应该从区域高中发展的整体出发,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为每一所高中提供发展的机会与空间;不能只关注某个或某一类学校的发展,甚至是为了打造少数“明星”高中,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无视其他高中发展需求,有的地方甚至简单地将过去的“重点高中”改头换面为“特色高中”,把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投入这些学校中,出现“马太效应”,造成新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势必会制约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有悖于特色建设的初衷,应该引起警觉。
2.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环境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引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整体设计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
区域教育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区域教育的发展不能割裂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系统的发展。在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依赖于区域整体教育系统的发展,必须将个体学校的发展融入整体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和实际运作中,要充分重视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注意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环境。
(三)注重系统性,避免特色建设的各自为战
考察区域教育,更多反映的是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用系统的眼光认识和把握区域教育系统内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和变量,并从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中,审视区域教育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从而做出正确合理的协调,是实现区域内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就学校层面来说,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项工作,单独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完成。因此,区域性推进学校特色创建需要教育专家的引领和指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和有针对性指导,以保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区域层面来说,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差异”打造特色,通过特色建设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自己的发展优势,从而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使本地区学校群体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例如,重庆市渝中区为了大力实施区域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提出了“三维四要素”系统模式架构[1]:
“三维”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是学校特色建设推进的三维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在创建学校特色中发挥了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全区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运用资金调控、组织理论学习、开展经验推广等途径,在全区形成浓厚的特色学校建设氛围。教育研究机构在中小学特色建设中给予了科学的智力支持和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依托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聘请市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及中小学名师组成特聘专家团队和多个专家小组,直接参与项目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校。各校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定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和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追求精致发展,提高学校特色的品位。
“四要素”即理念先行、队伍建设、评价导向与课题带动的特色推进四大要素。理念先行就是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不是急于要求学校确定具体的特色,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学校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最优化发展的思路上;队伍建设就是在以校为本的特色发展中,区教委倡导各学校着力建设特色教师队伍,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评价导向就是在管理机制改革中,创新督导评估机制,以帮助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为宗旨,运用发展性督导评估理论和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指导学校明确特色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逐步形成;课题带动就是在特色建设中,实施区域性课题研究,各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抓住特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课题为中心,建立集体合作的研究目标,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要求对特色建设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渝中区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这三维主体很好地整合在区域推进系统中,发挥了“1+1+13”的系统合力。
(四)凸显前瞻性,避免特色建设短视行为
区域推进高中特色建设与发展,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要与时俱进,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观,着眼于未来人才需求,保证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目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学校特色建设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追求卓越、创办优质教育。
案例4.2 北京市石景山区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2]
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质量提升、精细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推动区域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着力培育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各高中学校为核心的若干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纵向基础教育集群,初步形成了集群内学校管理同探索、教师队伍同发展、学生成长同进步、教育质量同提高、学校文化同繁荣的良好态势;通过“大学—区域—学校”合力,推动内涵发展。2010年,石景山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推进“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63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与石景山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分院以及各实验学校组成互助共同体,将高中学校纳入“师德教育、绿色课堂改进、名校品牌建设、优秀师资培训、学生领导力培养”等项目,指导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学生教育和培养等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实现优势资源互动共享;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特色发展。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等自身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各高中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载体,制度创新为保障,特色活动为支撑,找准特色定位,初步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案例分析:石景山区立足于区情、校情,充分考虑未来区域教育发展与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学校特色项目的实施,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更加和谐统一,教师课程意识及课程实施能力得到增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区域教育质量逐步提升,涌现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特色逐步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五)强调适切性,避免盲目跟风、脱离实际
区域推进高中特色建设与发展,一定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彰显学校个性。高中特色建设不能盲目地跟风,忽视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因为,学校办学水平不同,特色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也不同。
不能盲目地追求特色,为了特色而特色,否则,就可能使一些学校的发展和另一些学校的发展出现差距。所以“适切性”很重要。适切性就是要注意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要和区域的发展与资源、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要坚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潜质、不同特点学生的成长需求。
[1] 赵元政.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J].人民教育,2009(03).
[2] 资料来源:推动区域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bjsjs.gov.cn/sjsdt/20121212/32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