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特色建设的重要推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认清区域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取向与重要意义,才能保证实际工作不会出现偏差。
(一)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多在类型上下功夫,少在层次上做文章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就是要根据区域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与未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为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高中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遇,引导学校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使每所学校尤其是普通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快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要多在类型上下功夫,少在层次上做文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高中发展的原有思路,通过高中特色化发展,让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基础,结合当下的现实需要,借助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办出自身特色,实现高中的多元发展。如南京市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等4种模式的普通高中,推动南京市的高中特色发展[1]。
(二)优化高中教育秩序,扩大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近年来,普通高中“择校热”问题已经成为聚讼之地。在很多地方,少数的一枝独秀示范高中与大量的一般高中并存,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明显,学生及家长一般通过分数、权力或金钱来获得进入优质高中的选择权。在我国,普通高中择校,说到底是因为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引起的,它的存在有损于教育公平,加剧了因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的社会分层,容易产生教育领域的腐败或权力寻租。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政府应该促进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
温家宝总理在《教育规划纲要》听取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指出[2],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即使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了一个统一的较高标准,但只要“千校一面”的局面没有转变,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学生不能实现全面个性地发展,那么该区域的教育就没有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也没有实现教育公平。一个地区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后,要进一步缩小学校间办学质量的差距,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就成为应然选择。
不同地域的教育在发展起点、发展程度、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校在环境、师资、生源、物力等方面也必然各不相同。如何促进教育公平?除了政策调控、硬件建设之外,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学校特色建设。
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学校特色建设,目的是引导学校调整办学思路,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突出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恰恰是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增加区域内高中教育的可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高中特色建设就是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可选择的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机会,是高中校长们面临的一大“考题”。高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普通高中学校必须从生源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学生对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区域层面来说,如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切的高中教育,有效协**育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人需求,科学规划区域高中的未来发展,是对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治理能力的考量。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通过深入全面的调研分析,制定并发布《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6年)》,计划用3年时间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使特色示范高中达到50%以上。根据计划,未来3年,宁波市将打造10个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建设20个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形成30个特色学科基地,创建40个特色创新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今后,宁波市普通高中将发展为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教育高中四大类,把构建多层次、有特色、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作为核心目标,以此来满足学生需求。
[1] 李润文.南京高中多样化办学“破冰”推进特色化发展[J].中国青年报,2012-03-16.
[2] 吴晶.温家宝5次召开座谈会,就教育规划纲要问计于民[N].人民日报,2010-02-08,http://edu.people.com.cn/BIG5/1094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