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理解(1 / 1)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是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和“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的谋划、实施、评估过程。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从政府层面来说,是为了推进区域教育优质、生态发展,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采取有效举措,配套资源进行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建设,从而促进本区域高中特色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家长与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如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与举措[1],再如南京将在未来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四种模式的普通高中等都属于政府区域层面的高中特色建设。本部分的内容详见本书第四章。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从学校内部工作层面审视,是指学校立足校内外现状调研基础上,以国家与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为前提,找准学校特色建设定位,设计特色建设的目标、实施策略与举措及实施指导与评估的过程,本部分的内容详见本书第五章。

校长要正确理解普通高中特色建设,除了深刻理解高中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外,校长还需要:

(一)对高中特色建设的价值理解要到位

对于当前如火如荼的高中特色建设,我们需要冷静思考高中特色建设的价值问题,要回答:(1)高中特色建设是政策要求,还是学校自身发展内在需要?(2)高中特色建设本身是目的,还是手段?(3)高中特色建设是为了生源竞争,还是为了学生个性发展?(4)高中特色建设是提升学校知名度,还是为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5)学生与学校,到底谁的特色更重要?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具有系统思维,突破二元局限,要把特色建设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思考(社会需求、政策要求、家长与学生需求、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等),放在时间轴上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近期、中期与远期),放在要素框架上思考(主体、类型、结构、阶段、路径、程序),等等。

用系统思维来审视高中特色建设价值问题,就会发现,进行高中特色建设既是政策要求,更是学校自主发展需求;既是手段也是阶段性发展目的,但终归是手段,是通过特色建设,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高中特色建设的终极目的为了学生个性发展,但现实中却能带来生源竞争的功利效应,所以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制度设计,以引导特色建设的方向;既可以带来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结果,也自然带来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但是,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校长,都要明确特色建设的终极价值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一切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学生,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学生的特色发展更重要。所以,不能把高中特色建设看成外在于学校发展的“应景”工程,更不能当成应付当前教育行政推动特色建设工作的“应付”工程,而应该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内在自主发展、区域教育优质生态发展、社会需求人才多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当前高中特色建设,并把当前高中多样化发展政策看作学校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整体谋划,系统设计本校的特色建设,把学校特色建设看成学校自主发展的“自强”工程。

(二)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资源理解要到位

无论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校长,在进行特色建设中都要有开放的资源观,要有借船出海、借力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作为校长,一是要充分借力政策优势与专家的智力优势,来弥补学校人力与财力资源不足。二是要善于借助周边社区、省市乃至全国、世界其他国家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三是不能完全依赖外部资源,还要开发学校内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把特色建设过程看成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案例3.1 北京市宏志中学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建设[2]

北京市宏志中学地处东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区域内有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宽街和东直门两大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地坛公园养生园等院所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北京宏志中学作为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单位,校内建立了“一地、一区、一园”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教育已经在学校普及开展。为进一步渗透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学校和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了中医药“杏林”实验班,提出以实验班建设为龙头,在校园内普及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医药的文化氛围,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培养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和宽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向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院校输送一批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具有良好潜质的专门人才。通过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对接,探索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模式,形成成熟和稳定的中学与大学联合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的机制。

学校和中医药大学联合打造了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中医药特色基础课程+中医药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医药延伸拓展课程。中医药特色基础课程由中医药大学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药概论》四门课程,分八个学段开设,实验班学生必选,其他学生任意选修。

通过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各种基地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医药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医药延伸拓展课程主要是通过中医名家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项目联合管理的方式进行,北京宏志中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组成“杏林”实验班项目管理组,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深层次地对接。有利于高中和大学联合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特别是学生入口、培养和出口全过程的衔接管理,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

案例分析:北京市宏志中学熊劲校长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地域资源找到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与人力资源支持,从政策中(区域与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建设政策)找到了立项支持,在此过程中也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

(三)对高中学生在特色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理解到位

特色建设避免出现游离于学生发展或者学生“被特色”的局限性,要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特色建设重要主体。一方面,特色建设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无选择就容易“被特色”,因此,所有特色设计要基于学生本位思考,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要强调高中生本身就是学校特色建设者。如北京十一学校在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中,一方面,特别强调学校要基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予学生选择机会,实行选课制,做到每个学校一张课表[3];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学校是学生的学校,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成立非常多的社团,由学生管理、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由学生设计、组织全校性、年级与班级活动,等等,使十一学校成为好玩的、有意思的新学校。

[1] 详见本书第一章有关内容.

[2] 陈丽.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9.

[3] 董洪亮.北京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实行选课走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N].人民日报,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