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教育根据学校制度形式分为普通高中、职业技术高中、综合高中。本书主要是研究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建设。
任何一所普通高中学校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这主要由普通高中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及普通高中管理的共性与个性所决定,共性决定了“千校一样”的“同”,个性决定了“千校千面”的“特”。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1.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性质(共性)
各国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本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确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也发生着变化。[1]教育部最近一次(2003)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表述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普通高中“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2]这个界定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三大基本特性:基础性、预备性与大众性。
所谓基础性,指普通高中依然属于基础教育,要肩负着国民素质提升的基本功能,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要求高中教育是全人教育,所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共同文化基础。“共同文化”是真正的公民身份的构成要素。诸如美国“共同核心”、英国的“学力战略”、德国的“关键能力”、法国的“共同基石”、日本的“基础学力”,PISA倡导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等,都是旨在保障所有学生习得“共同文化”,成为合格公民。[3]
所谓预备性,就是为高中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与直接步入社会做准备[4],即普通高中学校担负着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两大预备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越来越多的高中教育预备性主要侧重升学预备,尤其是优质高中更是如此。
所谓大众性,就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从“面向少数人的高中”转变为“为了人人的高中”。
基础性、预备性、大众性构成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共性,正是这些共性,决定了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出共性的特征。
但在现实办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对普通高中教育共性的认识与操作误区。主要有:
一是不能正确处理三个基本特性的辩证关系,过于强化某一特性,弱化甚至淡化其他特性。如很多普通高中过于强化预备性,淡化基础性与大众性,把高中变成升学预备学校。
二是对某一特性的理解本身的偏差,如对预备性的理解,不少高中对升学预备性教育理解为“为升学做准备”,即预科教育,从而把高中教育变成高考应试教育。其实,预备性应该理解为“为大学阶段的成功学习做准备”,预备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升学考试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更应包括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态度、技能、价值与社会情感品质等。再如对大众性理解,目前有的地方出现“满足大众,牺牲精英”的倾向,把高中教育的大众性理解为平均主义,搞“劫富济贫”“削峰填谷”式均衡发展,容易把高中教育平庸化、低质化,其实,大众性并不排斥在普通高中进行“精英”培养。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者都应该致力于鼓励每一位高中生(当然包括优秀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与志向,奋发努力,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精英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大众性的充分实现基础之上的。
2.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个性
有共性并不是说高中教育就成为一个模式,就是千校一面,由于每所高中所处区域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教师情况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家长背景不同、学校办学理念不同,等等,所以每所高中的教育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都可以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
任何一所普通高中学校教育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就拿预备性来说,有些普通高中就业预备功能要强一些,有些普通高中升学预备功能更强一些,有些普通高中几乎全是升学预备功能,这样,高中教育的个性就不同。即便是有的高中的预备性就是升学预备性,但由于学生发展需求不同、学校办学理念不同、教师差异等,所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和毕业生进入上一级学习路径和专业等方面也会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使高中教育发展呈现多样性。
(二)普通高中管理的共性与个性
上面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其实,普通高中的管理(如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办学模式等)也具有共性与个性。
普通高中管理的共性是由高中生所具备的共性、国家课程的共性、国家、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共性、中考与高考的共性等决定。
普通高中管理的个性由校长个性不同、学校办学理念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家长背景与需求不同、区域资源不同、教师特点不同、学校学制不同(如有的高中就是单独的三年制高中,有的还有初中,有的还拥有小学,乃至于幼儿园,从而形成三年制、六年制、十二年制、十五年制不同办学体制)等决定。
可以说,任何一所普通高中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每所高中都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性,都可以将这种独特性发展为特色。如北京的高中校长非常注意特色建设,调研发现[5],61.8%的北京高中校长认为自己学校“很有特色”“特色较明显”,也有34.9%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特色不明显,还有3.3%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没特色,需要加强特色建设。
但在现实中,有不少高中过于强调共性建设,忽视了个性发展,忽视了地域资源、学校文化、学校办学思想、学生发展个性需求,导致千校一面,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高中的个性发展,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各地根据国家纲要制定了本地区的纲要,也都强调了高中要特色发展。
(三)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内涵
1.从“办学特色”到“学校特色”[6]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
“办学特色”这一说法的来由,应该是基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表述。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办学特色”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本身是模糊的,是“办学行为”的特色,还是“办学的结果的特色呈现”,很不清晰。
从研究的历程来看,“办学特色”是在特色建设兴起之初形成的一个笼统性概念,此时仍处于概念的不规范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步将“办学特色”等同于“学校特色”。
有人[7]认为办学特色“指办学指导思想的个性化,即一所学校办得有独特风格和突出长处,具有被社会、同行等各方面所公认的优异表现。”“是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观点、领导作风、教学作风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又是逐步形成的学校内在优势和优良传统的反映。”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超’的特征。”王宗敏[8]认为办学特色“既包括特色学校,又包括学校特色,它是指一个学校在办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本质的、稳定的教育风格”,他对“本质的”解释是使教育对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1995年,王宗敏进一步完善了办学特色的内涵,关键是在表述中将“本质的”修改为“优质的”,即“使办学处于更优状态,以追求更佳的办学效益,这是办学特色的核心”[9]。
1995年以后的文献中,“办学特色”这一概念越来越少被提及。而“办学特色”的实际含义就已经是“学校特色”了。郭继东[10]在2000年对此进行了总结:“从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办学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含义相近,许多研究者并不做严格的区分,可以视为同义语。”本文也赞同办学特色与学校特色视为同义语这一观点。
学界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义很多,出现不同角度的思考,有人概括为局部性界定与整体性界定两种方式[11]。局部性界定是一种广义界定,如“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12]。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的对象范围广泛,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因此,学校在哪个领域或哪一方面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优势之处,都可称之为学校特色。同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特色创建及其教育评估中,也都采用这样的认识原则,从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管理制度、学科教学、校本课程、课外活动、领导方式、学校文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艺体特长等不同方面来评估学校特色。与之相应,现行多数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建设,特别是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也都采用类似“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方式,着力从办学管理、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体育专项、艺术特长、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德育模式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来打造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也称狭义界定,如“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13]。整体性界定对学校特色的内涵把握上升到了学校整体特色的高度。因此,他们不赞成局部性界定方式,强调学校特色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整体中某方面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而是指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为此,他们对学校特色的认定,提出了诸多限定标准,归纳起来为特色的整体性与成效的全面性。
显然,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方式对大多数意欲塑造学校特色、加快学校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意味着只有底蕴深厚、办学成效突出的那些所谓名校,才有谈论学校特色的资格。
从实践角度出发,我们采取兼容的思考方式,认为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所形成的优质的、相对稳定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既可以表现在学校某一“点”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一“面”上,还可以表现在“整体”上,学校根据发展需要与条件恰当选择。
关于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学界主要强调三点,即优质性、独特性与相对稳定性。所谓优质性是强调特色本身是先进的、优秀的,乃至于是卓越的,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代表着教育发展方向。“独特性”是公认的学校特色的特征之一,是指学校特色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相对稳定性”,指学校特色形成之后有一段时期的稳定,这种稳定既是形成特色的重要保障,也是避免追风的急功近利,但稳定是相对的,学校特色会随着社会、教育发展与学生需求变化而变化创新,体现了学校特色具有发展性的特征。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引导普通高中学校从目前的纵向按分数分等变为横向按特色分类,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灵活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概念之辨
这两个概念之争主要有以下四大观点。
● 观点1: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之前的一个阶段。
如顾颉[14](1996)在阐释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时,就认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均是对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与成果(我们称之为学校个性化)的描述,但又是学校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特色学校较办学特色具有更典型、更稳定的特征,因此它的形成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刘丽群(2012)认为[15],特色学校的形成一般遵循“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
● 观点2:学校特色是单向特色,特色学校是整体特色。
如李颖(2012)认为[16],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积淀的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单项特色,比如在德育、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它是局部特色,可以称为项目特色或项目优势。特色学校则是将学校形成的特色不断深化、发展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而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整体风貌,具有全局性。
● 观点3: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二者是一致的。
如王承鍕(1994)认为[17]“特色学校”是一系列前提下形成的“学校的独特风格”,而赵福庆(1998)认为[18]“特色学校”除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外,还有“独到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手段”。
在实践界也有不少校长把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混同使用。
● 观点4: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畴,不能相互替代。
刘文静(2011)认为[19],从语言学中单纯对词语的解释分析,两者是绝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学校特色所指的是一种特色,与诸如商品特色、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等属同类概念;而特色学校所指的是一种学校,与一般的、无特色的学校相对。所以,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有质的不同,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为学校建设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区别在于学校特色侧重语义在“特色”,特色学校的侧重语义在“学校”。
郭继东(2000)认为[20]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两大概念属于不同的概念序列:“学校特色”作为一个属概念,统领“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科研特色”“学校管理特色”等概念,并构成一个概念序列;“特色学校”作为一个种概念,与“有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等构成一个概念序列,该序列的属概念为“特色化学校”与“一般化学校”相对应;而“特色学校”一定是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而有“学校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特色学校”,当学校特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一种独特风格,并产生出相应的育人效益时,这样的学校才达到“特色学校”的层次。
我们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畴,不能相互替代。但关于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无论是项目特色,还是整体特色,只要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产生较好的育人效果与社会效益,都可以支撑这所学校成为特色学校。即特色学校是拥有较大影响力与社会效益的学校特色(项目特色或整体特色)的学校。
另外,在中国,特色学校还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大凡某所高中学校被称为某某特色学校,往往是该校的特色经过某一级政府认定并颁牌的学校。
[1] 石中英.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与目标研究报告[EB/OL].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94549323&uk=2184413466&fid=13222416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 钟启泉.高中教育将何去何从? [N].光明日报,2014-02-19.
[4] 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5] 陈丽.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北京高中校长怎么看?[J].中小学管理,2012(03).
[6] 这部分的文献主要由《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柴纯青社长提供.
[7] 王守明,杜青禄,罗东海.论“办学要有特色”——对本市部分重点中学办学思想调查后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87(05).
[8] 王宗敏.浅谈办学特色的特征和形成规律[J].天津教育,1993(01).
[9] 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01).
[10] 郭继东.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辨析[J].中小学管理,2000(11).
[11] 乔建宗,李娜,朱敏.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11(06A).
[12] 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3] 闫德明.学校特色的涵义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14] 顾颉.试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6(02).
[15] 刘丽群.特色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
[16] 李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01).
[17] 王承鍕.特色学校管窥.中国教育学刊[J].1994(05).
[18] 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J].教育研究,1998(04).
[19] 刘文静.学校特色发展:探索与超越[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20] 郭继东.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辨析[J].中小学管理,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