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是较早整体推进特色建设的地区。其政策的沿革和变迁,反映了北京市对普通高中教育基本认识的变化。
(一)1989—1999年:“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政策实践
与全国各地相似,受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的影响,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趋同,造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可以说,“同质化”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一直谋求解决的矛盾。
1.作为纠正“千校一面”弊端的政策手段
1989年,北京市教育局在明确提出以“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作为全市中学的办学目标[1],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摆脱“均衡育人”“平均发展”思想的影响,“改变对学校要求整齐划一的做法,扭转千校一面的状况”,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2]
北京市各区县随即将这一目标作为本区县教育发展的方向。以西城区为例[3]。1989年初,西城区确立“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建设目标,并于当年10月评选了首批25所“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先进校,1990年又评选了8所。1991年,西城区将校特色建设目标写入文件并纳入“督导评价目标体系”中。
1992年,北京市开始评选“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119中学[4]等学校入选,一些刊物总结了这些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
1994年,是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政策实施的第5年。北京市分中、小学制定了《“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审定办法》。同年11月,北京市根据新订标准及审定办法,再次评选和认定36所“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随后,市教育局在顺义县杨镇一中召开了1994年度“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表彰会,受表彰的有北京二中、北京顺义杨镇一中、北京广渠门中学、人大附中、北京通县六中、北师大附中和东风中学,共七所学校。这表明,北京市的特色办学进入“规范化轨道”。
围绕“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政策的执行情况,各区县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总结。以丰台区为例,丰台区的总结认为,能否使人才的成长走从兴趣到特长,进而成为专业人才的道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办出一批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学校”。从北京市丰台区的经验看来,“最本质的特色教育是学科的特色教育”[5]。《北京教育》杂志连续宣传了一批特色建设学校的定位及成果。如平谷中学的“课外劳动技术教育”;石景山区杨庄中学通过“分类教学”转变“中差生”进而转变薄弱学校的经验;北京通县二中实施“高三分流”,塑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新的自我”;延庆县中学的“艺术教育”;北京第一中学十二年一贯制整体实验特色等。
这表明,北京市各区县、各学校呈现了非常丰富的高中特色建设个案。最重要的,这种丰富来源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校长对自身特点的充分认识和利用。
2.“示范学校工程”政策下各区县的学校特色建设
随着国家教委开展各级各类示范校的评估和建设工作,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地方实践有了新的特点。1994年8月,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示范学校工程”,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能够代表首都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学校”[6]。北京市将“示范学校工程”建设作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政策推进的新机会和重要工具,并提出,“今后创建示范校,就要创全面育人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把这些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人才的阵地,以它们为突破口,引导所有学校真正走上‘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道路”。
1995年到1996年,《北京教育》分别报道了北京怀柔一中、北京二中、北京顺义杨镇一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一一九中学、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等创建学校特色的经验和特色建设成就。各区县也着手总结自己的特色建设经验。延庆县[7]“定期召开校长专题研讨会,引导校长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对‘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理解”,“县教育局把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局实行全方位统筹,各科室协调运作,从各个方面来支持和帮助各中学办出特色。在取得初步成效时,适时组织现场参观学习,推广典型经验,使各中学在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创造的热情,互相借鉴,彼此促进,主动积极地去发现和培养特色。”
而朝阳区[8]提出“重点校和普通校的任务虽各有侧重,但都应加强素质教育,做到全面育人,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分类定位,才能名正言顺地提要求,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朝阳区教育局根据本区状况,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规模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命题,通过调查研究,引导干部教师形成特色发展的共识。
通县教育局介绍了推进特色建设的主要做法[9]:在校长统一思想和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校的基础和特点推进建设工作;发现和推广典型学校的经验。通县在过去的几年中举办了县级现场会10余次,市级现场会4次;最后,将学校特色建设情况列入考评项目。
特别重要的是,对“人”的关注逐步变得重要起来。例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自1999年3月提出示范校办学方案以后,将“以人为本”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学校认为,“教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主体体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10]。
3.特色建设研究与提升
在政策推进和一线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有研究认为[11],“全面育人”表明了“五育并举”的理念,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而“办有特色”则是“指一所学校除了具有一般学校的共同点之外,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特色、有创新。”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政策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克服和纠正现行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有利于学校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调动师生的心理动因。
还有总结认为,“学校办有特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和形式,学校办有特色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的过程。学校办学特色从本质上说是校长独特办学思想与学校办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工作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完善的结果。正确理解和认识学校办有特色,对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2]
(二)2000—2008年:特色建设的平淡期
2000年到2008年间,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政策总体比较平淡,前一阶段的“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政策实施情况很难在文献中找到踪迹,只有几篇文章总结了一些区县和学校非常重要的特色建设经验,反映了各区县和各学校自主探索的努力。
第一个案例是北京市丰台二中[13]。该学校“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让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组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一个合作共同体”,让这个过程成为特色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第二个案例是平谷区教委[14]。该区以“申请协商式评价”为路径推动学校特色和品牌建设。学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依据自主制定的发展目标、规划、项目和措施,在形成一定规模、效益和特色后,在每学年末,向教委相关科室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委相关科室人员和有关专家深入学校调研,协商能否进行特色认定。之后,通过“走进学校”活动将成果予以展示。这种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品牌。
第三个案例是海淀区教委[15]。海淀区教委认为,农村学校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除了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外,教委“以项目引领的方式促进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以典型引路的方式促进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注重增强当地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挖掘学校自身的发展潜能和特色,促使农村学校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
(三)2008年以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
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数量有一个明显的下降,即从2006年的259414人和2007年的243818人,降为219163人(见表1-1)。
表1-1 2006—2010学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16]
从上述数据的变化来看,北京市普通高中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在校学生数量的下降,表明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升。高中特色化办学的内在需求更加突出。对北京市来说,高中升学压力的减小,推进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有了更加从容的空间。
1.通过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
北京市教委罗洁委员指出[17],从2008年起,北京市从办学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多样化、校园文化多样化、考试评价多样化四个维度设计了七个类型的实验和发展结构。在普通高中开展以课改为核心的各类项目实验,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实验,即2所“早培班”学校、10所自主排课学校、15所特色实验班学校、23所翱翔计划基地校、12个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0~60所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2所“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校。通过分层定位、分类规划,让每一所高中校找到自己个性化的发展方位,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生态。
201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方向,推动特色高中建设试点,形成新的高中教育格局,即“一大批普通高中能够拥有自己卓越的领域并逐步形成自己在该领域的特色;一批普通高中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一部分普通高中根据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新型综合高中应运而生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18]
《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还希望通过建立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督导评价制度”,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基本成型。可以说,《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强化了2008年高中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推进思路。
2.还课程权给学校,推动特色发展
高中特色建设过程中,“办学自主权”始终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问题。北京市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分别在课程权力上做了两个实验,一是“排课”的自主权;二是“课程整合与创新”自主权。
2008年,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人大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潞河中学、北京市盲校、北京市中加学校共10所具备改革条件的高中学校率先进行“自主排课实验”。这一权利包括学校在课程安排、课时长短上拥有较大自主权,甚至拥有会考自主权。比较理想的政策预期是,这些实验学校能够探索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进而为北京市高中的多样化提供基本经验。
从实验的情况看,这10所学校发挥了课程改革的自主性,构建了灵活的模块学习方式,开设了丰富的课程,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和发展。
2010年,北京市进一步赋予部分学校“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权利,其载体是“高中特色实验班”。这一年起至今,北京市先后批准了15所普通高中举办特色实验班,“涉及科学素养、人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生命科学、科技创新、创新教育、传媒等众多领域。这些实验班在执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框架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真正实现自主选择,满足对不同领域有较浓厚兴趣、对自主研究有较强欲望的学生的需求;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文学素养、科技创新、动手实践及艺术特长等方面个性发展的平台”[19],为引领其他学校发展做好探索工作。
还“课程权”于学校的效果如何?“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长发展现状调研”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450余名高中校长进行的调查[20]表明,校长们普遍认识到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近80%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得好”,但是,影响学校特色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质量”,而对学校评价机制的单一、课程与教学自主权不充分,是“教学特色较难做”的重要原因。可见,办学自主权充分回归学校依然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2012年,基于前期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遨游计划”。这是由北京市教委统筹安排、北京市教科院牵头组织管理、各区县课程管理机构推进、各实验学校根据不同研究专题组成项目联合体共同推进的项目研究计划,鼓励实验学校在学校课程设置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验和突破,落实《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一批有能力的学校成为“遨游计划”的实验学校。
2014年,北京市教委还计划制定实施《促进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意见》和《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支持25所市级特色高中建设和20所左右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建设,扩大高中自主课程建设实验学校范围,深入推进“遨游计划”,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高中特色建设进入一个理念更加现代、手段更加多样、资源更加开放的新时期。
3.系统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丰富特色建设的内涵
1985年,出于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教育方式”等进行改革的思路。在以后的长期改革探索中,“教育方式”的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一个突出的政策主题,对特色建设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而北京市充分利用首都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做了多类型的尝试。
第一,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3月,北京市启动了“翱翔计划”。这是面向高中学生、以“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主旨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2013年为止,已经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人文与社会科学7个学科领域,29所普通高中“基地学校”,100多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历年以来共有翱翔学院约400人。
第二,通过对外合作办学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截至2010年11月,北京市教委共批准10所普通高中的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美国AP课程、英国A-level课程、中加、中美、中澳高中双文凭课程等。”[21]这些试点是局部、小范围的,对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三,探索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探索的核心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横向管道,打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纵向管道,从而形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无限丰富的可能。
4.“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成为多样化发展的“龙头”
为了深化普通高中改革,促进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北京市教委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进一步引导学校形成个性化,成就鲜明的特色和文化风格。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开展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22]。到2013年,北京市有44所高中参加了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另有26所高中参加了市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
这一时期,北京市教委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逻辑更加清晰。罗洁表示[23],“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将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龙头”,统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以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建立多元而丰富的实验格局。
为配合这一政策,北京市注重对高中校长(正职校长、教学校长、德育校长)进行培训,举办“祥云行动——高中校长办学特色实施项目”,近几年培训主题为“高中特色建设”,目的是在逐步丰富的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实践基础上,总结部分学校特色建设的经验,探讨高中特色建设的一般规律,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这也是首都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用培训来提高高中校长特色建设的能力。
[1] 方中雄.谈与办学特色相关的几个概念问题[J].北京教育,1994(Z2).
[2] 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创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工作的通知(京教中字[1993]1号).
[3] 佟志衷.加强学校建设,努力发展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4(12).
[4] 北京市教育局编.教育工作简报(第39期),1992-12-4.
[5] 钟光璞.明确新思路,找准新起点,迈上新台阶[J].北京教育,1994(Z2).
[6] 陶春晖.在北京市普教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1995(11).
[7] 赵学功.走出平凡,办出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4(12).
[8] 蒋乃平.更新观念、科研先导、办出特色——朝阳区中学教改巡礼[J].北京教育,1996(Z2).
[9] 胡绍先,郭秀芬.通县小学特色建设巡礼[J].北京教育,1996(6).
[10] 王梅.以特色创素质教育新模式[J].瞭望新闻周刊,2004(6).
[11] 赵俭.试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J].北京教育,1995(5).
[12] 张发.也谈学校办有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5(11).
[13] 王志江.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1).
[14] 崔会明,赵新宇.学校特色评价:在申请协商中进行——北京平谷区教委对学校实施“申请协商式评价”案例[J].中小学管理,2007(11).
[15] 王建忠.培育农村特色学校,促进教育优质发展[J].人民教育,2010(20).
[16] 根据历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汇总统计.
[17]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18]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19]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0] “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长发展现状调研”课题组、陈丽执笔.学校特色建设:北京高中校长怎么看[J].中小学管理.2012(3).
[21]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2]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3] 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