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手握“臭牌”反败为胜之“莫错良机”(1 / 1)

当然,手握“臭牌”,您的大刀阔斧与**澎湃在最初之时,恐怕得不到学生的拥戴与家长的认可。也难怪,既往的肆行变成了生活中的自然,要强加改变并不是件令人感到舒服和愉悦的事情。在这里,我深有体会。

小高本是个挺机灵的小男孩,只是有些调皮。那天我安排了晚接班的孩子进行值日后就去带队放学了。当我匆匆回到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已是一片狼藉。孩子们有的在打闹,有的则干脆逃离了。已是一身疲惫的我二话不说,拿起笤帚干了起来。之后,我来到晚接班,恰遇小高的妈妈来接孩子。寒暄了几句之后,我把孩子拉到身边,轻声说:“孩子,值日为什么没做完就走了?我们做事要有责任感……”谁知话没说完,他妈妈就先急了起来,认为因为这点小事就提到“责任”是小题大做。我赶紧把她拉进一间教室,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本以为工作已经做通,回到家还来不及吃饭就又接到了她的电话。第二天,小高没来上学。看着空空的座位,我很是担心。一连上了三节课,刚刚腾出工夫,我便拨通了他家里的电话。谁知孩子是觉得昨天我和妈妈的谈话耽误了他回家的时间而大发脾气,觉得老师只找到了他而没找别人处事不公,便嚷着厌学把自己关在屋里。而他妈妈也认为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关于值日,她的孩子不管好坏,做了就该得到表扬。我懊悔极了:值日都自己做了,干吗还多事找到他?甚至赌气地想:你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今后一定会自讨苦吃。可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我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如果不能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这必然也会成为工作中的绊脚石。

怎么办?我早已做好家访的准备。可是大家坐在一起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更大压力?此时此刻的家长能与我恳切交谈吗?思忖半天,忽然想起还有短信这一方式。它既避免了孩子和老师家长坐在一起的压力,又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兴奋的同时,我在心里筹划起措辞:“小高你好!今天你没到校,老师很担心你。听说因为昨天的事你很伤心,得知后老师想了许多,特别诚恳地想和你聊聊。也许老师昨天的话让你感到不舒服,那么我收回。作为老师,最渴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不断地进步。请你一定要相信老师是爱你的,这种爱甚至超过了我的孩子!人与人靠交流才能取得理解,能给我个机会吗?明天期待着你能到校,和我们共同学习好吗?”再读这则短信,泪水早已挂满了我的脸颊。当收到孩子回复的短信时,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与此同时,他的妈妈也发来了这样的短信:“谢谢老师,给您添麻烦了。通过交谈,我看到了您对这个班的热情和您付出的爱,也看到了您的工作能力。我支持您,也相信您能把这个班带好。”此时此刻,我泪如泉涌,不知到底是个怎样的心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给予了小高更多的关注,所有见到他的老师都认为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沟通遇到阻力也莫失良机,只要沟通顺畅,我们就拿到了那把能打开心灵疙瘩的金钥匙。将心比心,超值付出,这便是心灵独特的感召力。俘获了一个问题家长的心,便收获了一片的尊重与信赖。

友情小贴士

老师与家长的心理和谐(1)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沟通的方法上也有技巧,与家长沟通需要注意几个心理误区:

1.居高临下、好为人师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职业习惯容易让我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不注意倾听和分析学生、家长的特殊情况,而急于抱怨学生、指责家长。“低人一等”的屈辱感,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影响家长积极主动和老师配合,静心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2.急功近利

教师是一个奉献多于获得的职业。急于表白我们的付出,以便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感激,这样的心理家长最反感,当然也会妨碍我们的有效交流。

3.不体谅对方

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班级的立场、学校的立场,有时就难以体谅对方、体谅家长的难处,也就无法协调沟通。别忘了,让家长配合你,要先让他接受你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