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德评价与导向(1 / 1)

走向新师德 檀传宝 3929 字 14天前

在师德建设中,怎样才能对师德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遵循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而言,师德评价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囿于教师职业内部,在对职业特征与职业需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拟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二是从教师职业外部入手,在职业与职业之间进行相关性、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后拟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角度需要兼顾。师德评价与导向是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

1.师德与教师业务水平的关系

关于师德与教师业务水平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师德不包括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或者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不能构成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不必然与其道德水平成正比;另一种观点是,在师德内涵中,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判断师德高低的决定性标准。也就是说,一个道德水平高的教师其业务水平也必然会很高。关于师德与教师业务水平之间关系的争辩,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经师”和“人师”之争。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寻”,说的就是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较之师德素质好的教师要容易找一些。而在今天,究竟两者之间应当确立起怎样的关系才为合理?其结论应当取自于实践分析与理论探索的结合。表9-3-1显示的是教师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1)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师德与业务水平有关系

表9-3-1 “您觉得教师的师德与他/她的业务水平有关系吗?”(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两者间具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占17.9%,相反,认为关系很小的教师占15.6%,认为没有关系的教师占7.5%。但半数以上的教师(59.0%)反对过于夸大或否定两者间的联系,他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教师的业务水平是衡量师德高低的一个方面、一个维度、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方面、唯一维度和唯一标准。由此不难看出,大多数教师对师德和业务水平之间的关系能有一个较为清醒、正确的认识。对于两者间的具体关系,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说得十分生动、具体。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当作为衡量师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但不能成为唯一标准。他们指出,在当前的一些培训和评价中,学校和培训活动全力抓的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法,过于重才轻德,把师德看做是教师个人的分内之事,或者认为师德素质不难形成,不需要下大力气。他们对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持反对意见。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应当呼吁在专业深度上树立科学的师德价值观和师德形成观,着力将师德建设工作上升到与教学工作平行的重要位置。也只有在师德建设与教师业务建设取得同样的地位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才有意义,达成两者间的协调才有可能。

(2)有八成学生认为教师的师德与业务水平有一定关系

表9-3-2 “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她的师德有关系吗?”(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她的师德之间有一定关系,教学好的老师一般师德也比较好。有28.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她的师德之间有很大关系,教学好的老师师德肯定也好。还有1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她的师德之间没有关系。仅有1.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她的师德之间呈反向关系,教学好的老师,师德反而更差。一般认为,学生的声音最能够反映出教师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学生与教师一起才能构成一组完整的角色关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教学水平有很大关联,且呈正相关。

(3)有七成家长认为教师的师德与业务水平有一定关系

表9-3-3 “就您了解的情况,您觉得老师的业务水平与他/她的师德有关系吗?”(家长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从家长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他/她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的家长占47.8%,几近半数。其余24.3%的教师和27.9%的教师分别持“有很大关系”和“没有关系”两种观点。家长的观点与教师、学生的观点趋同。

2.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比较

表9-3-4 “您认为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与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相比:”(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与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有很大不同,认为前者的要求要高于后者的教师占87.7%。只有5.5%的教师认为前者的要求低于后者的要求。还有6.8%的教师认为所有职业间的道德要求都差不多,没有什么不同。

3.对学校师德工作的评价

(1)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工作

表9-3-5 “你认为你们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吗?”(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有36.5%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有49.4%的学生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师德建设工作,还有14.1%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师德建设工作。

(2)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降低逐渐下降

在表9-3-6中,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与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按照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顺序,选填“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师德建设工作的学生分别为:87.7%、86.4%和82.0%。由此可见,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降低略有下降。

表9-3-6 “你认为你们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吗?”(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3)城市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更为重视一些

表9-3-7 “你认为你们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吗?”(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学校所在地的相关分析(%)

从表9-3-7中可以看到,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与学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很大相关性。城市学校中有39%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师德建设,县城学校为30.1%,乡镇学校为26.7%,由此可见,不同地方的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具有明显差异,从城市到乡镇,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县城和乡镇,更多学生选择“比较重视”评价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态度和行动。在“不重视”一栏中,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差异表现也很明显。城市学校有12.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县城学校为15.8%,乡镇学校则有20.7%的学生否定了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总地说来,城市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更为重视一些。

(4)八成以上教师认为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改善教师的师德面貌

表9-3-8 “您认为依靠学校自身的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师德面貌吗?”(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从表9-3-8中的数据来看,八成以上教师认为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改善教师的师德面貌。不过认为能够标本兼治的教师只有15.1%,而认为治标不治本的教师却高达71.5%。可见,目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师德建设抱有足够的信心。这表明当前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根本性的思路转换。

4.关于师德评价

相对于教学评估,一直以来,学校对教师师德的评价积极性不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自觉反思师德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逐步落实师德建设工作的各个细小环节,包括对师德的评价工作。下面是对学校师德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的一项调查。

(1)近七成学生表示学校表扬过师德高尚的教师

表9-3-9 “你们学校表扬过师德高尚的教师吗?”(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有68.3%的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表扬过师德高尚的教师,有31.7%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表扬过师德高尚的教师。

(2)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相对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对师德高尚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工作更为积极主动

据表9-3-10显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相对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对师德高尚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工作更为积极主动一些。在发达地区,认为学校表扬过师德高尚教师的学生占74.5%,中等发达地区为62.6%,欠发达地区为69.7%。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一些统计数据做出一种推断,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更显著一些,由此导致学校更重视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精神鼓励与表彰。

表9-3-10 “你们学校表扬过师德高尚的教师吗?”(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5.媒体对师德的导向

随着媒体对社会各项工作的广泛介入,师德,这个词语开始高频率地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电视在谈师德、报纸在写师德、网络在议师德。无论人们对媒体做何种评价,积极认同也好,消极反对也罢,媒体已实实在在地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了导向作用。对媒体的价值和态度的认识,我们应当始终存有一种批判意识,可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可以从根本上推翻媒体的一些缺乏根据的观点或做法。下面是关于当前媒体树立的几种师德模范的调查,旨在考察教师对这些师德模范的认同度。

(1)大多数教师不赞同以舍弃自身权益为代价来从事教育工作

表9-3-11 “当前媒体在树立哪种类型的模范教师时,您会感觉不好?”(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3.9%的教师认为媒体不应过多树立“牺牲自己的家人、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教师形象;有67.1%的教师认为媒体不应过多树立“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带病坚持工作”;但对于“长期拿出个人的钱物补贴困难学生”的教师形象,大多数教师还是认可的,有66.5%的教师表示可以接受。只有11.3%的教师表示完全能接受和认可媒体树立的以上三种教师形象。

(2)发达地区教师最为反感树立“牺牲自己的家人、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师德形象

通过对上一道题的分析,我们看到当前媒体树立的上述三种模范教师的典型逐渐引起了各种争议。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其中每一种“模范教师”的看法和态度是存在地区差异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9-3-12 “对牺牲自己的家人、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态度”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在表9-3-12中,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教师反对树立“牺牲自己的家人、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模范教师形象,为80.8%;中等发达地区为76%,相比发达地区人数的比例下降了一些;欠发达地区为61.2%,人数的比例最低。

(3)发达地区教师最为反感树立“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带病坚持工作”的师德形象

表9-3-13 “对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带病坚持工作的态度”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在表9-3-13中,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教师反对树立“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带病坚持工作”的模范教师形象,比例为74.4%;中等发达地区为65%,相比发达地区人数的比例下降了一些;欠发达地区为58.8%,人数的比例最低。

(4)欠发达地区相对最为反感树立“对长期拿出个人的钱物补贴困难学生的态度”的师德形象

表9-3-14 “对长期拿出个人的钱物补贴困难学生的态度”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在表9-3-14中,发达地区有32.8%的教师反对树立“长期拿出个人的钱物补贴困难学生”的模范教师形象;中等发达地区为30%,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数的比例略有下降;欠发达地区为38.8%,人数的比例最高。

比较表9-3-12和表9-3-13,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不同地区对不同师德模范态度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间的教师对理想的教师形象的衡量指标存在差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越重视个人权益是否得到获得和保障,他们重视教师职业在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是否达到了权责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人们已认识到,不能一味高谈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职业应当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求得平衡。而在表9-3-14中出现了与前两个趋势不同的微小差异,首先我们看到,无论在哪个地区,人们对“长期拿出个人的钱物补贴困难学生”的模范教师形象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具有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让教师适当拿出些个人积蓄贴补困难学生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基本权益。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在欠发达地区表示对此“感觉不好”的教师比例略有上升。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它与欠发达地区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有很大关系,因为让收入本不宽绰的教师长期资助学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他们的基本权益。

6.高尚师德的奖励形式

从学校师德建设的现状来看,很多学校业已使用和不断完善多种师德奖励形式,这些师德奖励形式在“民心向背”、适用度、作用大小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1)精神奖励是学校使用最多的师德奖励形式

表9-3-15 “您学校一般以什么方式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可多选)”(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选择频度,使用较为频繁的奖励形式依次分别是:精神上的奖励,比例为58.3%;物质奖励的比例42.7%;与职务晋升挂钩,比例为37.5%;提供进修机会,比例为24.3%。

(2)不同地区间经常使用的师德奖励形式存在差异,这与地区经济水平高度相关

表9-3-16 “您学校一般以什么方式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可多选)”(教师问卷) 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表9-3-16是对各种师德表彰方式进行的地区差异分析,由具体数据可看到,不同的方式存在不同的地区差异。①像物质奖励、提供进修机会两种方式,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的采用程度相当,而欠发达地区对这两种方式的采用程度明显下降。②像精神上的奖励这种方式,发达地区采用度高一些,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略低,这与发达地区更为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有关。③而像与职务晋升挂钩,三个地区则没有明显地区差异,采用程度相当。④对于“不表扬”的方式,三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这一选项的统计结果中,发达地区的选择率最低,而欠发达地区的选择率最高。

(3)物质奖励是教师最希望采用的奖励形式

下面是一项关于教师希望的奖励形式的调查。

表9-3-17 “如果您来当校长,您会用什么方式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可多选)”(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结合上一道题),与学校实际采用的奖励形式的调查结果相比,有66.6%的教师希望得到物质奖励。可见,教师希望学校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此外,在“提供进修机会”和“与职务晋升挂钩”的选项上,教师的希望值也大大攀升,分别有56.1%和54.1%。相比之下,希望在精神上得到奖励的教师略有下降,为49.8%。由此可见,现在的教师更加需要有形的、对个人发展有实际帮助的奖励形式。

(4)相对而言,发达地区教师对精神奖励的需要强烈一些,中等发达地区对提供进修机会有着最为迫切的需要,欠发达地区更希望得到物质奖励和与职务晋升的奖励

在接下来的具体分析中,我们对各项进行了地区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从表9-3-18中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地区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奖励的比例相对最高(52%),对物质奖励的需要仅次于欠发达地区的(69.9%)。欠发达地区希望得到物质奖励和与职务晋升挂钩的比例均居最高,分别为74.7%和61.4%,欠发达地区对提供进修机会的奖励形式需求最低(44.6%)。中等发达地区对提供进修机会有着最为迫切的需要,统计数据为61.6%,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需要均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后。我们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经济上的,还有不同地区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情况的限制。

表9-3-18 “如果您来当校长,您会用什么方式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教师问卷) 各选项与地区的相关分析(%)

(5)男教师对职务晋升这一奖励形式的需求更大一些

在几种奖励形式中,我们又做了“与职务晋升挂钩”与性别的相关分析。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男性社会成员对职务晋升的兴趣更大一些,而且仕途上的性别比始终是男性占绝对优势。从表9-3-19来看,男教师对“与职务晋升挂钩”的需求大于女教师,比例分别为60.1%与48%。虽然在数据上男教师仍是最高的需求者,但48%的需求量也反映出女教师对职务晋升的较大需求。可见,当前在学校教育中,一些传统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表9-3-19 “如果你来当校长,希望用与职务晋升挂钩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教师问卷)选择情况与性别的相关分析(%)

(6)家长更为提倡精神奖励的形式

从家长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家长较为注重精神上的奖励,有55.9%的家长希望采取表扬宣传的方式奖励师德高尚的教师,还有13.2%的家长认为,不应该给予任何形式的奖励。他们认为,师德高尚是教师应有的品质。但也有25.7%的家长认为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表9-3-20 “您觉得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应当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家长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7.师德考评方式

从教育发展进程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方式有多种方式,诸如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自评等等,但现实中哪种方法较有成效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具体的调查和研究。

(1)学生评价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师德考评方式

表9-3-21 “您觉得哪种师德考评方法最有效?”(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4.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评价相对而言最为有效。其他几种评价方式的有效度未能得到教师的最大认可,有16.2%的教师认可同事互评,有10.6%的教师认可自评的方式,还有7%的教师认可家长评价的方式,仅有1.8%的教师认可领导评价的方式。其中,领导评价方式极低的认可率值得我们注意。如今,教育教学改革一再呼吁校长要关注教师、关注教学,但从教师的评价来看,校长拥有最低的知情度和被信任度,甚至比家长还要低很多。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在教师访谈中,有一些教师表示,学生评价也有很多弊端,因为学生很难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好恶做出判断。

(2)男教师相对更倾向于同事互评,女教师相对更倾向于自评的方式

从表9-3-22可以观察到,男教师和女教师主要是在同事互评和自评两种方式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男教师相对女教师而言更倾向于同事互评(男教师:18.5%;女教师:13.2%),而女教师相对男教师而言更倾向于自评的方式(女教师:13.2%;男教师8.2%:)。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与男女人格特质上存在的差异有关。

表9-3-22 “您觉得哪种师德考评方法最有效?”(教师问卷)各选项与性别的相关分析(%)

(3)教师不确定是否应该在考核教师道德时将学生成绩包括进去

在具体考核教师的师德时,是否应当将所教学生的成绩也包括在评价指标内,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持两种观点的教师势均力敌,表示应该的教师有38.4%,表示“不应该”的教师有36.4%。

表9-3-23 “您觉得考核教师道德时应将学生成绩包括进去吗?”(教师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