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傅正泰
魏娜
又是一年一度开学时。今年,北京城市学院跟往年一样,生源爆满,许多外地的学生更是争抢入学名额。校长傅正泰却一脸忧愁地对记者说:“连续两年我们每年招7000多个学生,现在学校最大的困难是人多地少。”与其他民办大学生源不足的问题相比,北京城市学院面临的问题却是过多的学生如何安置,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条件需要两个因素,一是土地,二是资金。
如今,发展势头良好的北京城市学院却在以上两个问题上遭遇尴尬。“前年我们就准备在昌平买500亩地,项目建设的3000万定金已经付给了当地镇政府。但至今土地仍然没有批下来。”傅正泰告诉记者,现在城市学院已经安排专人去市规划局跑这件事,但不知道何时才会有结果。
对于一个两万学生规模的民办大学来说,最困惑的问题还有资金,而事实上无数的资金曾在城市学院的门外徘徊。但因为学校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直没有理清,大量的资金只能是望而却步。据傅正泰介绍,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海淀走读大学,是傅正泰发起组织的,只是当初迫于无奈,只好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名义开办。而最初办学的五万元是傅正泰向清华核能研究所借的。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撤销了海淀走读大学建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城市学院。问题随之而来,傅正泰和海淀区政府对学校原有的产权归属产生了分歧。傅正泰认为,学校办学的经费是由自己筹措的,甚至为了还贷款利息,还曾经去炒股赚钱,所以产权理应归自己所有;海淀区政府则认为,当初傅正泰所借的五万元的欠条上盖的是海淀走读大学的印章,而海淀走读大学名义上的主办方是海淀区政府,因此学校原有的产权应归海淀区。到目前为止,问题搁置,学校的产权关系尚未理清,这严重阻碍了招商引资的进程。傅正泰称,投资者都要求学校要产权清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合理回报。学校现在为了这件事情非常头疼。
有同样困惑的不止北京城市学院一家。实际上,早期起步的许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都采用过戴“公”字帽子这一策略。而这一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致民办学校产权不清晰,投资者望而却步。宁波某民办大学的领导也曾经吐露苦言:香港很多富商本是宁波出道,本来可以借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拉些富商进行投资,完全可以实现本校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校缺少稳定的产权结构,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永久属性,令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傅正泰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得不到国家的配套政策,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中已有很多掉进了水里。我国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实干家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头,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摸索。在实践先行的情况下,急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配套。如果没有国家制度的保障,无论多么精明能干的开拓者也无法保证事业的长远发展。这将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
业界人士指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以学养学的阶段,迫切需要和资本联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民办大学的法律、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同等国民待遇,也没能理清民办大学的产权关系,保障民办大学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种种漏洞使得民办大学的创业者在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时陷入了困境。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5年9月23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