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泰[1](1 / 1)

【故事】 傅正泰:“只因为这是百姓需要的事”

魏娜

见到傅正泰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了。“民办教育不容易呀!”看得出,历经20年沧桑,他饱尝了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创业者的艰苦与无奈。“都是在做贡献啊,一分钱投资没有,为国家培养这么多人,少有表扬,倒时不时地打板子。”这位将全部心血付诸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尽管对当前民办教育所处的政策环境颇感遗憾,但提起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却颇显豪迈,“国外最好的大学很多都是私立大学,中国也完全有可能办成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

记者面前的傅正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努力倾听记者的声音,迅速将问题记在脑子里,思路清晰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疑问。

事业缘起于百姓需要时

二十年前,傅正泰还是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的副教授。而与组里其他人不同,他一直注重研究高等教育并关注着中国高教的发展和走势。而当年突出的矛盾是,一方面老百姓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政府却为是否扩招犹豫不决。整个社会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争议。“当时有位政协委员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就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问题发言30分钟,数十次被鼓掌声打断。”

“这是老百姓需要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傅正泰骄傲地回忆着自己当初的决定。“多年对教育的研究使我觉察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老百姓需要的事就应该去做。当时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就决定办一所民办大学。”

于是,傅正泰向有关部门的领导谈了自己举办新机制学校的想法,并正式向有关政府部门申报。教育部门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办学,但国家不承认学历。“在那个年代,不承认学历怎么办大学?学生谁会去上呢?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把学历的事争取下来,不然学校是办不成的。”傅正泰很执着,为了此事,他到处奔波,可是无数的“钉子”让他碰得头破血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想出了一个怪招,学校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名义办学。”于是一所由北京市海淀区主办,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后来在官方被认定为公办民助,编者注)诞生了。

虽然名义上是海淀区主办的,但据介绍,学校开办的钱却主要由傅正泰去筹措。令人备感遗憾的是,傅正泰的妻子也在奔波过程中因为车祸失去了生命,无缘目睹学校今天的辉煌。而失去妻子的傅正泰,至今未再娶,只将心血扑在城市学院的发展上,“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一个学校的发展成熟至少需要三十年,城市学院已经走过了二十年,我还得领着它继续走过十年,亲手推动它的发展壮大。”

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时,他表示要辞去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但校长还要继续当,“学校还需要我,我还要再干十年。”

办学经验谈:坚持“三个代表”

谈起21年的办学经验,傅校长用“三个代表”来概括。“我理解的‘三个代表’绝对不是政治口号,而是民办大学能否成功的生存之道。”“民办大学一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民办大学才能办好。”

他解释道,“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城市学院地处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培养的学生基本都会留在北京工作。所以,专业设置一定要密切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北京的要求。“我们组织了一批老师专门研究北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北京的工业基础薄弱,而科研文化单位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因此把专业设置的重点放到了高新技术领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还设置了美术、舞蹈、大众体育等专业来配合北京的文化需求。另外,又对香港、美国等地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它们代表了未来几年北京就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量很大,发展势头很猛。于是,学校又赶紧增加了金融、证券、保险、秘书、物业管理、形象设计、家政管理等专业,效果很好,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傅正泰反复强调一句话,“民办学校机制灵活,面向市场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在傅正泰看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娴熟的技能,人格素养也要高,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这便是‘三个代表’中的第二句,‘一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里的‘先进文化’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诚信、敬业、创新、负责的职业精神和真诚、热情、友爱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不仅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也会得到周围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和喜爱。”

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生源是民办大学的经济命脉。因此,傅正泰要求城市学院的建设“一定要代表学生和家长的根本利益”。“学校的制度和政策不是为管理者制定的,只有孩子和家长都满意了,学生才会到我们这里来读书,学校财政才能改善,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学校兴旺,才会有人气。我们也会从内心有一种满足感。”

傅正泰说,城市学院取得今天的成绩从根本上源于“三个代表”。他希望学校今后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5年9月23日C4版)

[1] 傅正泰,出生于1935年,中共党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副主任、清华大学工会副主席。是1984年创立的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任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校长。曾任北京市第五届党代会代表,海淀区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学校同时举办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和外国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