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拆掉围墙,让大学和社会互动”
——走近游清泉
贺春兰
游清泉和湖北开放学院看似平静的故事再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血与火的历程,人们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时代的呼唤、局限与社会的变迁。当后人在回顾现时代中国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时,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不能被遗忘。
1984年,作为大学普通教师的游清泉“拆掉围墙,让大学和社会互动”的梦想顺应了时代需要,于是,成就了湖北函授大学(湖北开放学院的前身),也开辟了一条途径,使高等教育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经济、贴近了民众,真正面向了县以下的广大城乡。
20年来,游清泉和他统帅下的湖北函授大学秉持一种理念,“做高等教育的下里巴人”,经过20年的实践之后,游清泉认定“开放是活力之源”,“开放的社会与经济、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呼唤开放的教育与学习”。他甚至将自己用20年心血创下的“湖北函授大学”更名,将自己钟爱的“开放”二字写进校名中,于是,湖北函授大学更名为今天的湖北开放学院,也使得学院明天的发展拥有了准确的定位。
伴随着校名的变更,2002年,湖北开放学院摘掉了“民办公助”的红帽子,正式确立了民办学校的身份。在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本身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纯粹的民办学校身份让游清泉有些困惑,但他也清晰地知道,要和明天对接,与资本市场对接,就必须产权清晰。游清泉甚至想以产业的模式将自己的学校运作上市。
20世纪80年代初和游清泉一样的学人办学多数已经不能顺应形势而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的游清泉也已经着手为学院的明天培养接班人,而在游清泉的思考中,湖北开放学院的院长应该是职业化的,他要:一、具有筹措融通资金的能力,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二、具有人格魅力,能代表学校形象、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整合多方资源;三、能建设并统帅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有独到见解,熟悉并能够遵守教育的规律。这样,对内能统得起来,对外能打开局面。
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逼上梁山”
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化工的游清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化工厂,一干就是10个年头,此间他一直默默地钻研技术,并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其中一项获化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在全国推广。有一天,武汉化工学院(今武汉工程大学)的师生去工厂参观,游清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番讲解被武汉化工学院看中了。由此,游清泉被从县里一个化肥厂调到了武汉化工学院,当时,县里不放,学院决定“不要档案,先调动。”(游清泉至今对当时化工学院领导的魄力记忆犹新。)将爱人和自己一同调入,并且给了房子。“大学同班的爱人看到有洗手间的房子落泪了。我们这代人要求很低。”
后来,游清泉在化工部的直属院校里率先开设了化工环保的课,而且自编教材。因为理论欠缺,考虑到当时日本的环保发达,游清泉便自学日语,大量阅读日文资料,后来在环保方面推出了几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科技成果。各大报、小报报道,于是当时连讲师还不是的游清泉颇有些名气。一次机会,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召集湖北各界专家座谈湖北经济,游清泉破例被邀。因为年轻,游清泉鼓足勇气发表了一番意见:“武汉市高校不少,但地方高校不多,30%不到。尽管是部属院校,老师们还是很愿意为湖北经济做出贡献的,但受体制限制,智力资源浪费在高校的围墙内,政府应该研究一种形式,让大学和社会有一条管道来接通,使高校的智力酵母能辐射到县以下城乡,只有一般性的号召是不够的,不足以突破体制的障碍。”
“那就把你借出来,去探索这件事。”没想到,游清泉一个朴素的建议得到了省委书记的积极呼应。不久后的一天,省委办公厅通知游清泉去省委开会,到会场一看,一屋子的各厅局的领导让游清泉莫名和惊讶。“大家听听一个年轻教师,是怎样思考湖北经济的。”受省委书记的邀请,游清泉再次阐述了自己打开围墙的构思和方案。就在这次会上,省里做出决定,把游清泉借出来,成立湖北农村科技教育咨询中心,采取民营机制。
那是1984年的一个初夏。
办好办坏,不是个人的荣辱
湖北省教育厅原厅长,后来的教育部副部长邹时炎会议时在座,并被省委书记要求帮助游清泉协调各部门关系。会议结束,邹时炎问游清泉怎么样?游清泉说,我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钱也没有人。邹时炎说:“书记这么支持你,怎能不干,具体问题我们再讨论。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你要坚持下去,办得好不好,不是你个人的荣辱。”“不是个人的荣辱”,为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游清泉和夫人周一文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听说要自己创办学校,游清泉所在的学校先是不放人,后是“扫地出门”。“要走,搬出校园,老婆孩子一起离开。”一贯支持游清泉工作的爱人动摇了,“没有了家,孩子怎么办”?“感谢生活的历练”,游清泉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太多的艰辛和磨难,所以,半年之后,我和家人还是离开了化工学院,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政府给了一些政策,但没有经济扶持,所以完全是赤手空拳,开始起家时只有12平方米,妻子拿出150元做办公经费。”“第一次在湖北日报登广告,广告费用8000元,没有钱怎么办?托关系,打欠条。招生后再付款。”后来湖北日报社的这位社长得病住院,游清泉亲自去探望,“她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支持帮助了我们的事业”。
游清泉后来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初,民办教育尚没有兴起,是否支持自己以民营机制办学,也存在不同意见,虽然关广富书记和邹时炎厅长支持大胆尝试,但也同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所以邹时炎强调,事关教育改革,不是个人的荣辱。
坚持做高等教育里的“下里巴人”
创办湖北函授大学前夕,《湖北科技日报》总编辑约请游清泉写一篇科普文章——《稻壳的资源化利用》。没想到,这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出来后,游清泉竟然一下子收到了来自13个省的70多封信,一个老农特意从湖南赶到武汉找到游清泉。游清泉惊讶了,那时候自己有那么多篇论文和专著发表,但没有想到一篇豆腐块的文章竟然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其后,游清泉开办了有关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培训班,50多个班竟一下子爆满。这使得游清泉确立了湖北函授大学的方向,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后来的游清泉回忆说,就像一堆干柴,我拿火把它点燃了,但需要勇气。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很难延伸到县以下的城乡,“**”已经耽误了一代人,如果没有开放、灵活的形式,他们将终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不把农村问题解决好,中国小康社会只能是句空话”。游清泉提出要创办设置农场主专业,游清泉还设想,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低层次的家政服务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中国还需要更多的高级管家,游清泉又提出要创办设置高级管家专业。
20年来,学校始终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定向,这就是做好高等教育的“下里巴人”,20年来游清泉的办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坚持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游清泉自述,高校扩招不扩招对自己的学校影响不大。因为自己的学校一直面向在职、县以下的城乡,光在职学生就有一万多人。游清泉认为,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学生家长是衣食父母,信誉承诺是立校之基,开放竞争是发展之魂,责任良知是立业之根。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必须根植社会民众,弘扬知识文化,引领观念创新,竭诚服务奉献。
摘掉红帽子,产权改革提上日程
艰难的创业历程游清泉不愿讲述太多,但20年来在制度、政策的摩擦中滚动发展,游清泉得出了一个经验:凡事越模糊走起来反倒越容易些。如同模糊数学,反而更精确。“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和当时策背景相吻合。而民办教育的政策空间一直并未真正打开。我们的一切思考、决策,都要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发展。政府、政策的力量太强大了,民办学校要生存与发展,除了必须有顽强的生命力外,还要掌握好公共关系运作的艺术性。”
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民办学校列入另册不能征地,在学校开始运营两年之后,游清泉不得不争取得到湖北省政府的支持,打擦边球,给学校带上了一顶红帽子,把湖北函授大学改为“民办公助”。尽管有太多的对精确定位的担忧,但游清泉深知,一旦和资本市场对接的时候,产权的问题便必须明晰了。未来学校的发展必须得与资本市场对接,于是在湖北省教育厅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下,2002年,湖北省政府下文,学校又恢复了民办的性质和身份。
游清泉自述,产权改革今天已经提上日程。现在正在慎重地酝酿改革方案。“民办大学在发展初期,以学养学滚动发展是可行的,但现在单靠学校自身积累很难向高层次发展,积极主动走进资本市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决策和选择。民办大学要加大产业运作力度,才能形成多方面的造血机能。”
今天,湖北开放学院已经在武汉市郊租用了3000亩地,和学校专业配套,进行产、学、研的立体化开发。遗憾的是,游清泉的梦想至今难以完全放飞。“每年都为计划头痛。成人学历教育至今仍需要按计划招生。企盼办学自主权扩大,能够面向社会自主招生,这是我多年的愿望。如果真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我们开放教育的办学规模就可以逐步与国际接轨了。”
“一个超越资历竞争、学历竞争的能力竞争的时代正向我们健步走来,他呼吁要进一步关注数以亿计的在职成人对教育的需求。”他深情地表述:“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打开教育的围墙吧,外面的世界真的好精彩!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04年1月21日C4版)
图28
图29
图30
【图说】
2012年起,《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特别于两会前推出了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的特别版“向着教育的春天”。意在利用两会到来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进行同一主题不同背景的交流和对话,促进关爱教育的社会各方,彼此了解和理解,共迎教育的春天。2012年的主题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讲话20年,时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沁平,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等两会代表、委员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等官员和学者先后就“社会的变迁与挑战”“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会议特邀民办教育人参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办人杨红卫、法政集团创办人王广发、精诚教育集团创办人王国欣、东方之星创办人杨文泽等一起回顾了办学20年来的艰苦与辉煌,中国教育网编辑周玲完整地记录了这次沙龙,见图28。
2016年两会前的2月28日,教育之春沙龙以“民促法修订与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翟志海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张杰庭、杨文、胡卫、秦和、任芳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及赵春梅、黄森磊、王广发等多位民办教育实体人士聚会人民政协报社,围绕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的几个关键问题磋商和讨论。尽管第三天就要再来北京参加两会,一些外地的代表、委员还是当天往返赶来参加沙龙,见图29。此次两会《人民政协报》特别推出了《推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特刊》,3次特刊共12个版面系统表达民办教育发展的贡献、挑战和诉求,见图30。以如此多的版面记录两会,在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尚属首次,阙明坤、孟玉静等作为“提案助理”参与了内容整理。之后,这一特刊成为一个品牌版块在2017年两会得到了延续。亦得到了多家民办教育机构的支持。
[1] 游清泉,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原湖北函授大学)校长、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政协湖北省委常委、华中水电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作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以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形成了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