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1 / 1)

——对话胡正

张惠娟

最近,各地方两会陆续结束,农民工及其培训问题多次被代表、委员们提及。而在农民工培训领域有这样一个人,他受使命感驱使,关注新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3年来,他带领团队对2万多名农民工进行了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城市中掌握一技之长。他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涉足民办教育的办学者、浙江三联专修学院董事长胡正。

学习改变命运:3年培训2万多名农民工

20世纪90年代,歌手李春波一首描述知青文化的《小芳》红遍大江南北。而浙江三联学院(以下简称三联)董事长胡正正是歌中描写的下乡知青中的一员,那段插队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胡正说,“农民兄弟给了我土地一样深厚的情感,但我为他们做过什么,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他们的孩子进城打工,我有责任帮他们一把,一直感觉我就是他们的叔叔、大伯。”

教育在线:近年来,三联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做得很有成效。你觉得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这些“80后”“90后”学员有什么特点?

胡正:“80后”和“90后”属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和“70前”的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区别是:老一代农民工到城里打工是暂时的,迟早还要回到农村老家。但新生代农民工不一样,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老一辈高,愿意接受都市现代化的新生事物,户口虽然在农村,但很少干过农活。他们怀揣梦想来到大城市,希望有一天能在城市扎根。但他们怎样努力才能快速成长起来?要怎样奋斗才能在未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大多数心里还是茫然的。

教育在线:你为什么对农民工培训这么执着?每次开班都亲自演讲。

胡正:我曾是一名下乡知青,16岁去农村插队,24岁才回城。8年的农村生活,让我学会了拔秧、插秧、割稻、挑粪、养猪这些农活。并且,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农村的那些伯伯、婶婶帮助了我,这种深厚的感情渗透在我血液里。所以,一直以来,“农民”这两个字在我内心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学习改变命运。我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从心里认识到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机会在城市立足。

教育在线:作为一名下乡知青,你后来怎样走上办教育的道路?

胡正:我是68届初中毕业,其实初中我只读了一年半,后来就搞“**”了。所以,我回杭州当工人时,年龄、文化水平其实和现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差不多。但当时中国20~30岁的几亿青年人中很少有大学生,十年“**”,大学没办,只有少量的“工农兵”大学生。“**”后,由政府出资在全国开展企业职工“双补”业余学习,补文化,补技能,我就是通过几年这样的业余学习,取得了成人高中文凭。后来,通过考试当上了企业职工业余学校的语文老师;1983年考上了原杭州大学夜大中文系,那年我已经31岁了,经过四年的学习,在1987年获得了中文大专文凭。那一段教师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教育行业,之后便下海创业,办教育培训。

教育在线:在三联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标志性的印记?

胡正:1993年创办三联后,逐渐抓住了三个阶段的市场: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正是我国建筑业和外贸业兴起的时候,我们在建筑外贸行业培养了3万多人;第二个阶段,是在2001年前后,由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供给不足,我们又抓住机遇,主要通过全日制考,实现了全日制万人大学的规模;第三个阶段,近几年来,我们在向继续教育转型,通过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培养了8500多人。这几年我们的重点是农民工培训,三年来培养了2.2万人。

退而不休:眼光投射到民办教育群体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花甲之年的胡正已经退居二线,但并没有过上真正意义上的退休生活。在有了较多自由的时间之后,他反而将工作的眼光由关注三联本身,延伸到对整个民办教育事业和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上来。

教育在线:办民办教育占据了你大半辈子的精力,三联在你的带领下,走过了20多年的春秋之后,你也已退居二线。退休一年来,你的生活状态怎样?

胡正:其实,作为民办学校的校长,退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退,准确地说是不在第一线直接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但我还是学校的董事长,学校大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战略还是由我来把握的,所以肩上的责任并未减少。

过去在学校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亲自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学校经过20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现在学校的经济效益问题主要由管理班子去考虑,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致力于教育公益事业。

教育在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胡正:主要包括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民办学校群体,还有我们近几年一直关注的农民工群体的培训问题。

教育在线:民办学校的发展值得关注,今年一些民办高校招生形势不太乐观,一些专修学院更是面临招生难的困境。

胡正:是的。2005年,教育部停止了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同时,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专修学院的发展进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们也和全国其他的专修学院一样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招生困难。

教育在线:在这种形势下,你觉得专修学院如何创新发展?

胡正:为了使学院尽快走出困境,搭上《新规划纲要》颁布后形势发展的快车,我们深入全国各地民办院校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掌握专修学院整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呼吁,同时调整办学思路;另外,结合全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号召中层干部设身处地用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指导学院的办学实际,使大家在统一思想的同时增加了对学院发展的方向感和责任感;还有,及时向大家传达全国自考办学的形势、介绍兄弟院校的经验、探讨如何走出从单一的全日制自考助学向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之路,鼓励大家“二次创业”。

2010年,我担任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修学院工作部部长,尽可能创造机会加强各省专修学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家一起探讨研究专修学院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期待迎来专修学院发展的春天。

新政策、新期待: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应由政府主导实施

在采访过程中,胡正从资料夹里拿出了一份他收集的2012年12月5日的《温州日报》,在一篇题目为《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年经济政策六大信号》的新华社文章上,他用铅笔圈圈点点做了重点记号,并逐字逐句向记者读起来。他说:“国家在农民工政策方面释放了许多积极的信号,让我们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更有信心了。”

教育在线: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向各行各业吹来了新鲜空气,在你关注的领域,你有何体会?

胡正:我觉得在农民工培训方面释放了一些利好信号。十八大之后,国家最近又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有2.5亿农民工,其中初中文化的占61.6%,小学文化的占14.4%,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占1.5%,合计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77.5%。而一个文化程度如此低的农民工群体,是很难在城市生存发展的。我认为实现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应培训先行。所以,教育培训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在线:根据你多年来在农民工培训领域的经验,还有哪些诉求和建议?

胡正:我觉得首先应由中央政府制订并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农民工群体太大,涉及面广,且多数农民工属跨省流动,只有中央政府主导,各部委和省市政府配合,才能有效实施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其次,农民工培训的时间、人数、内容、方式和经费也应调整。建议培训时间从2013年至2020年年底,培训范围应以“80后”“90后”农民工为主,加上2020年前新增农民工,人数约2亿人。培训内容应是“学历+技能”,应让77.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提高一个学历层次,拿到一本技能证书。学习时间每人平均2年,以业余学习为主,但企业要给参加学习的农民工每周两个半天的脱产学习时间。培训经费全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解决。2亿农民工每人培训2年,相当于4亿人次;按8年分摊,每年5000万人次。全国现有民办培训机构10万家,如分摊一下,每家平均每年培训500人次,这是完全可以承担的。因此,我建议把农民工培训的任务交给民办培训机构去做。

教育在线:农民工自身学习动力不强,工作繁忙又缺少学习时间,加上培训费不用自己出,所以这类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培训机构和培训者串通造假的现象。你认为有哪些建议避免类似现象发生?

胡正:为了鼓励农民工学习,防止产生弊端,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推进机制。建议,首先建立一支帮助农民工学习奋进、克服困难的志愿者队伍。“老三届”知青已到退休阶段,他们曾去农村插队,对农民有感情,尚精力充沛,可担此任务。另外,建议由自学考试系统来组织农民工培训的考试。因为自学考试“宽进严出”,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广,这样既可保证质量,又可让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学习考试。当然,还要花大力气编写符合农民工实际需要的专用教材。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3年2月6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