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胡正:执着反哺

张惠娟

下乡知青、文学青年、电影放映员、民办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理事、杭州民盟盟员……这一连串的称谓串起来,就编制成了胡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采访胡正,是在一次专修学院发展会议的会场。记者如约到时,他已坐在那里看资料。他个子不高,穿一件灰蓝色休闲夹克,亲切和蔼,朴素低调,宛如邻家大叔。

胡正是一个特别感恩的人。当年的下乡插队生活让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现在,每年春节他都要回到当年下乡的农村看望90多岁的房东大娘。采访中,“我就是这些‘80后’‘90后’新农民工的叔叔、大伯”这样的话他重复了好几次。也正是怀着这种反哺的情怀,他多年来为新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和未来而思考。

作为浙江三联专修学院的领军人,他话语间流露出巨大的责任感。“办学校和生产品牌产品是一样的。扎扎实实做教育赚不了太多钱,这跟生产品牌产品一样,要创品牌,就要注重产品的品质,成本就不会低。偷工减料的利润是高了,可牌子也砸了。”

强烈的社会情怀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让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中国民办教育,也让他在其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还通过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和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担任的一些职务,以及通过浙江民盟的渠道,写文章、提建议等方式关注专修学院和培训教育的发展,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

随着谈话的深入,他骨子里文学青年的书卷气和理想主义情怀不自觉地淡淡弥散。他声调不高,但语言流畅,说到尽兴处会着重强调。“当电影放映员时,我还将电影内容编成顺口溜给百姓宣传……”

“一直以来,为了学校的发展,我经常把事业放第一位;然后是学生、教职工;最后才到家庭,妻子为我分担付出了很多,今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多陪家人。”如今,退休后的胡正,除了工作之外,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规划。他在位于杭州西郊西溪湿地旁的房子附近开了一块菜地,闲暇时种植丝瓜、黄瓜、茄子、豆角,体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天性喜欢阅读、写作的他过去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退休后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些事,他将自己从事民办教育30年来的苦辣酸甜,陆续记录在一部叫作《民办校长》的长篇纪实小说里……

[1] 胡正,浙江三联专修学院董事长、创办人。1983年起从事教育培训工作,1993年创办杭州三联职业培训学校,2001年创办浙江三联专修学院。目前该学院已成为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为一体,以培养新型实用专业人才为总体特色的民办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