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一切只为“做豪迈的中国人”(1 / 1)

——访张杰庭

贺春兰

2014年9月21日,作为首都首批民办学校之一,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将迎来21周年生日。21年前,学校创办人、年轻的张杰庭曾为学校提出“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梦的呼唤,这一校训之于一所国际学校,尤显珍贵。

早年一次到国外的经历非常深地触动了张杰庭。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张杰庭到马来西亚访问时随意走进路边的一家杂货店,想买一个当地的特产——锡盘。店里的一位老人试探性地问他——你是台湾人?香港人?当张杰庭回答自己是从中国大陆过去的时候,老人很惊讶,那时候有机会出国的大陆人还很少。老人特别免费送给张杰庭一个锡盘,殷切地交代,“年轻人回去好好干,咱中国强大了,我们这些人在国外也才有地位。”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多年之后的今天,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杰庭已经人到中年,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不久后的1993年年初,刚过29岁,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张杰庭将赚到的钱毅然投入教育,以期教育报国。而他给二十一世纪学校提出的校训便是:做豪迈的中国人。并在学校开发了系列的“做人课”。

很多年后,很多家长见张杰庭,特别告诉他,这个校训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今天走向国外,很多学生也告诉张杰庭,这个校训意义很大。

“做豪迈的中国人,发自内心。我们这代人是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长大的,讲的都是精忠报国。其实提出这句话时没有很多大道理,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起码你要爱国。”“你爱这个国家,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对你的爱。”张杰庭重复强调。对出去的孩子,无论是女儿还是学生,张杰庭没有担心,“咱们的孩子还是愿意回来,这里有他们的亲人和做事业的热土,今天已经不比过去,中国人已经可以颇有几分豪迈了。孩子们出国接受现代西方教育,继承传统文化,未来一定能做出大事来。”张杰庭一次次地给校长交代,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不能丢,要把孩子们的心留住。

今天张杰庭于21年前创办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已经接到了第一个学生的捐款10万元。张杰庭说:“他懂得爱,懂得感恩,他爱母校,相信他也会爱这个国家。”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发展20多年来一直曲曲折折。随着政府对公办基础教育大规模的投入,在创办之初一度辉煌的二十一世纪学校也曾一度陷入低谷。

2010年,张杰庭果断决策,将学校转型为一所国际学校,同时内引外联,国内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国外与美国的精英中学——费尔蒙特学校携手。

十一学校全面开放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考核评价体系;开放优质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资源,以观摩听课、教学研讨等形式分批分层对二十一世纪学校教师进行培训;选派执行校长、10余名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到二十一世纪学校长期工作;同时,引进AP课程,派师生到费尔蒙特学校长短期培训。

教育教学由十一学校派人负责,民营机制运作,校长有充分的自主权。

对学校的具体运转,作为投资人的张杰庭并不具体过问。但他有基本的关于做人、关于教育的思考。这些思考20余年来,他想方设法坚持传递。

“对孩子,我强调首先要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毕业典礼时张杰庭特别会让孩子们面向家长三鞠躬。张杰庭强调孩子们要学会交朋友:“这是一个友谊可以特别纯洁的年龄,我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在这个年龄扎根,当有一天成年时,他们能够团结起来为这个国家做些事情。”

张杰庭还希望孩子们拥有好身体、好心态。“要想未来为这个国家做大事情,就要有好身体,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否则,你坚持不下去。好身体好心态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竞争。像我们这些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挑战很多无常,我主张孩子们要有足够强的自愈能力。没有愈伤能力,这么多事儿怎么能承担?一切为了孩子,任何事情只要对孩子好,我只要听了风,就赶快告诉校长。”

张杰庭常常推己及人,女儿在国内的求学经历曾经促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一度为素质教育鼓与呼。“你们不搞素质教育,要分数有面子,孩子不痛快,我当家长心疼。凡是家长想必也都心疼。”后来女儿选择了出国读书。“出去后性格开朗了,在国外孩子们是自主学习,其实也累,孩子说常常要到凌晨,但能够自主驾驭时间。”这让张杰庭下决心让二十一世纪学校做转型的探索,他坚信,办教育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要让师生快乐。

2010年,张杰庭与北京十一学校开启了合作,并由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转型为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张杰庭回忆,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最能打动自己的一句话是:我要让我的老师体面、尊严的工作和生活。“老师不快乐,孩子能快乐吗?”

而今,张杰庭将学校的办学权完全放给了校长。“我只是一个投资人、董事长,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我会和校长交流,但要靠他们去实现。”

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生机勃勃。张杰庭的教育梦想得到了令他放心的践行。时不时地张杰庭会将一些关于家长、孩子们或者外界的消息给校长,但他绝不干预。

“21年,这是一个二十一世纪教育人继往开来的21年。顺应时代大潮,满足家长多元化需求。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回顾21年办学路,张杰庭如此总结自己的探索,“顺应历史潮流,坚守该坚守的东西,同时超越、创新,内引外联。教育给我带来了成就感、荣誉感,成就了我年轻时的梦想。”

拥有21年民办教育探索经历的张杰庭已经拥有10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作为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中少有的有民办教育经历的委员,张杰庭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鼓与呼。目前张杰庭已经在为明年的提案积极准备,希望为教育界引入外国教师问题呼吁。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4年9月17日11版)

图15

【图说】

经历了千呼万唤的艰难过程,承载着民办教育界沉甸甸的期望,2008年5月17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民办教育领域第一个经过法定程序由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当选为协会首任会长。应陶西平先生之邀,笔者担任了协会的首任副秘书长。

2011年11月陶西平会长卸任,将接力棒交给了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笔者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秦和等联合策划推出的《人民政协报·民办教育发展》特刊记录了换届现场民办教育界对陶西平先生的尊敬和爱戴,对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期冀。图15为特刊小样。

(文/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