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张杰庭:实践而后呼吁
贺春兰 张眉
作为拥有多摊事业的实业家,张杰庭对一篇文章的严谨出乎笔者意料,而在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深沉的使命感更让笔者感动。他仔细核对自己说过的每一个数据,而后说:你们要认真再认真,其实很多人包括委员的建议,有意或者无意,往往是代表自己所在的利益群体的,而你们,因为超脱更可能接近真相、接近公正,你们要努力给政府提供真实的数据,因此需要特别地认真啊。现在社会问题很多,政府攻坚到了最艰巨的阶段,咱们要说点能帮政府正确决策的真话。
作为实业家的张杰庭早年习惯缄默,记得几年前接受采访,他会严谨地按照提纲回答,因为“我们是做实业的,要少说多做”。而现在,从呼吁要像为农民工讨工钱那样的力度来给中小学生减负到呼吁鼓励而非限制民办教育的发展,张杰庭勇敢地站在前台。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行业内普遍性的问题,思考建设性的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成为张杰庭对自己的主动要求,以至于践行而后建言或边呼吁边践行,成为今天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张杰庭习惯的一种工作状态。
从投身房地产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从兴办21世纪中小学到涉足高等教育,从出国留学项目到参与开办对外汉语学校,张杰庭率锡华教育集团在教育服务链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记者采访的当天,张杰庭正在和世界某知名教育品牌接触,他希望能够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质的教育品牌。如果说之前的张杰庭在探索自有品牌的教育发展道路上探索,今天的张杰庭则开始将视野瞄向国外,致力于把国外的优质教育品牌引进国内,致力于让汉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致力于为更多的中国孩子进入世界名校就读开辟通道。业界人士指出,实业家背景的张杰庭有可能给中国民办教育的实践带来一些新的思维。而正因为有在企业运作的深厚背景、有在教育各阶段实践的真切体验,张杰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很多时候更有针对性。
“一个个微观个体有活力了,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富足,要千方百计保护民间的积极性。”对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中现存的种种问题,作为实业家的张杰庭要求自己心态平和、在理解中推进,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则希望呼吁政府创造宽松的、公平的环境,让民间有信心去探索、创造。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7年1月17日C4版)
[1] 张杰庭,经济学博士,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民革成员,锡华实业投资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董事长、校长;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创办者;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锡华集团从1993年创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以“政企联办,产教结合”的创新理念开启了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的先河;1995年创办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民办学前教育的旗帜;2005年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共同举办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京唯一的独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2010年,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正式批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至此,锡华教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国际教育完整的民办学历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