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角色:方寸之间,自有天地(1 / 1)

向泓

坊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校长的这么一句话:“做校长难,做中小学校长更难,做民办学校的校长难上加难!”发展难?管理难?成绩难?究竟何“难”之有?

初为校长

校长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大跃进”的感觉,那时我刚刚从一名教师成为一名办学者,角色的华丽转型并没有带来心理、管理上的转型。每周我依然沉浸在十几个课时的教学快乐中,在我看来,课堂始终是给予我快乐的天堂。所以每听到有人喊我“校长”时,我都心中惶惶。我始终不愿将教师这一陪伴自己太久的灵魂从身体里剥离。

当初,我只是想把自己喜爱的职业做得更好一点,事业做大一点,但学校的快速发展,让我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我只能顺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真是情不由衷的。面对3000多名学生同时接受培训的外语学校,我必须着眼全局,着手管理;我必须致力于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建立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必须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等。我已经不能再把自己单单投入某一教室去畅享个人教学的乐趣,而对其他全然无视。回想从那时到现在的经历,真是有着无限的感慨。

所谓校长

校长,中小学的校长,不是官员,而是领导,是个“孩子王”、是个“教师头”——心中装着每个孩子的成长,时时想着教师。校有大小,校在城市与乡村,校有公办和民办……不论何种规模、何种地域、何种性质,校园都应该是校长的领地。既然是领导,就应该引领和指导着教职员工在自己的领地里辛勤耕耘,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成长与发展铺路。

可是,有的校长思考如何变着法给老师加钱,有的校长则为了学校生计四处奔波。同是校长,如此大的反差,该如何去定位?

在学校管理环节中,如果说,校长要做“道家”,基层干部则应做“法家”,中层干部应做“儒家”。

作为法家的基层干部必须执行其主张的“法治”,强调纪律,“严刑厚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制度管人,行事讲究效率。

基层干部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唯有严格执法,制度第一,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作为儒家的中层干部必须执行儒家主张的“德治”,强调“自律”,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恪守中庸,防止“过”和“不及”两个极端,把握好“度”,于上于下,于人于事,张弛有度。

中层干部负责学校一个面或者一条线的工作,是校长和基层干部及一线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将校长宏观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建立团队,化解矛盾,开展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才能有效地化解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纠偏守中,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才能让校长摆脱烦琐的管理事务束缚,腾出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素养,实现组织的理想和追求。

作为道家的校长,则应“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追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调“政简刑轻”,反对“繁复苛重”,减少干预,放手放权,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强调“以正治国”,重“内治”,辨方向,谋大略;强调“谦下”为本,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校长是一校之魂,需要超前的理念、正确的决策、敏锐的观察、慧眼识人和科学的行事。校长的思想应该是深邃的、博大的,必须高瞻远瞩,抢抓机遇,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汲取新的理论知识,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不断追求新的境界,推出合理的改革构想,从而创造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学校发展的崭新蓝图。除了以自己高尚的师德修养去影响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自己的学识去影响教师,从而以表率的力量打造书香校园。因此,校长不能整天被杂事包围,琐碎事务缠身,无暇充电,孤陋寡闻,缺乏思考,否则容易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目光短浅、抓小遗大、坐失良机,甚至会不辨方向、盲目指挥、误入歧途。“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校长做“道家”不是“坐而论道”,“无为而治”更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以纲论道,纲举目张”,重宏观,强细节,即所谓宏观调控和精细化指导,宏观紧跟时代,细节彰显价值。

每个人都有做校长的潜力

校长在常人看来似乎高高在上,在老师心目中更是如神一般,不敢议论、不敢评价、不敢非议、不敢摇头,此举常常能使得一些校长沾沾自喜,沉醉于自己的权威,结果是“华威先生”,一事无成。

任何企业都有上、中、下三层管理关系,这是一种联动、互动的有机管理。三者之间任意两者,如纵向只敬畏权威,而不同心同德,横向只求自保,而不相互搭台,都将从内部直接毁掉一个企业。

为了解决过去管理中上下不贯通、横向欠协调、各自为政的管理状态,经过深思熟虑,我推出了“周值班校长制度”——中层干部轮流做校长。每人一周,在值周期间行使校长权力,让他们亲身经历从宏观到细节的校长角色体验,巡视校园、观察情况、处理事务、协调部门,如遇教师大会,还兼任大会主持等,并在次周的校长办公会上做值周情况报告,最后我才用一一点评形式,现场培训。

我欣喜地看到担任值周校长的中层干部们从战战兢兢到游刃有余,从无所适从到有条不紊,从部门小团体利益出发到思考全校机体运转,校长的视野在他们的身上不断体现。他们最终以能力、水平、公正赢得了师生员工的认同,全校师生员工均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和配合“校长们”的工作,执行力就不言而喻了。是“周值班校长”的实践告诉了我,每个人都有做校长的潜力,校长敏锐的观察,知人善任,大胆放权,给愿做事的人提供平台,能做事的人提供舞台,群策群力,万事可成。干部们得到了锻炼,视野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头脑科学了。因此,我们得打破“媳妇熬成婆”这样的成规。

校长的“虚”与“实”之度

管理是一门学问,把握好管理中的“度”更是一门学问中的学问。我会用当初李瑞环做全国政协主席时的那几句话要求干部们,即“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初为校长的时候,总是求全责备,总觉处处不放心,事事要过问,处处要插手,总喜欢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把中层撇在一边。乍一看去,好像当事的学生也罢,教师也罢,家长也好,是满意了——不满意能行吗,谁敢不给校长几分面子?但是时间一长,把中层干部弄得无所适从,丧失威信,却把自己陷入琐碎杂务的泥潭。

实践让我充分感悟到了,管理中“务虚”和“务实”的度,关键在于校长的胆略。校长要慧眼识人,品德为先,才重一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聚能人,不苛求全才,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势互补,优化整体。古人云:“良才美玉,宜在用。”中层干部是校长思想的贯彻者、学校管理的执行者。校长要大胆放权,必须充分信任,授予职责,赋予权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司其职、行其权、尽其责、见奇效。

所谓实,体现出校长做人做事的风格和品质。对待中层宽严相济,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融洽、行动上一致、组织上服从,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但坚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理念不能变,比如我校“优质服务、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不能变;严于律己不会变,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集信息,不偏听偏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研究发展大计,制定重大决策。平时走一走、转一转,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看一看、查一查,加以归纳整理、分析研究,然后予以引导和指导。听一听、谈一谈,收集民情,研究身边所发生的事,随时为某一举措或工作的不足补位,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一学、研一研,以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校长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把握好了虚和实的度,其实学校的规则执行就顺畅了。校长不要怕下属比你更聪明更能干,我们应该为有聪明能干的属下感到高兴。刘邦的手下哪个不比他聪明能干?可最后谁做的皇帝呢?也不要怕别人说你太潇洒,做甩手掌柜,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胸中有数,做到万事成竹在胸,进退有度,方能不失方寸。

做个快乐校长

现在回忆以前做教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单纯、简单、快乐,放假的日子全部属于自己,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质量分析、总结一交了事。对于那时的上司——校长,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是觉得校长是管大事的。

后来,自己做了校长,迷茫过、犹豫过、失望过,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得所获颇丰,并开始感悟快乐。

校长只是学校中的一员,“是教师的教师”。校长要实实在在地做人,做朋友——同甘共苦;做导师——专业引领;做榜样——身先士卒。当我“蹲下来”同老师、学生说话时我快乐了。

当我多做学问而少做行政时,我的理念、思路便会得到教师、学生认可,那时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由于我合理地分层授权,把大量工作分给其各级班子成员去做,以摆脱烦琐事务的纠缠,腾出时间来做真正应该由自己来做的事,充分体现“都管,都不管”这一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时,看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发展和满足,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快乐时,我就是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2年5月9日C3版)

图9

图10

图11

【图说】

2007年4月28日至29日,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权利保障与发展空间”为题,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和河南民办教育研究会联合在河南郑州主办了“首届中原民办教育振兴论坛”。浙江大学教授吴华、时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时任北京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文源等参与了此次论坛,彼时,因为享受不了“两免一补”,民办学校学生大量流失,以接收留守儿童为主的河南农村民办学校濒临倒闭,校长们群情激昂。教育周刊对此问题给予了大篇幅的持续的关注。见图9,第一届中原民办教育振兴论坛的后续报道。

2008年1月1日至2日,以“农村民办学校:利益表达与政策诉求”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原民办教育振兴论坛暨第19次教育之春沙龙在河南举行。现场有人打出了“感谢《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对河南民校的持续关注”的条幅。在条幅前,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拉着笔者合影(见图10,曹占武摄)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015年11月,《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对政策的突破进行了追踪报道。(见图11)

(文/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