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 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贺春兰
周刊编辑部2007年12月27日举办的“分享2007、点题2008”迎新春茶话会上,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局、室的领导和来自各界的著名学者、实践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我和编辑部的同人们在收获幸福感的同时也备感压力。
4天之后,2008年元旦,我来到河南郑州,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二届中原民办教育振兴论坛,主题仍然聚焦河南农村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感谢《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的横幅醒目地悬挂在会场后方,我知道,大家的感谢是真诚的。自去年4月份首次“中原民办教育振兴论坛”开办以来,作为主办方,我们曾一次次为他们的焦躁和无序担心。
而这次,特别突出的感觉是,会场里洋溢着温柔的感动。人们用一种特别感谢的表情看着我们,温顺地听从我们的安排,回想去年4月,盛怒的校长们几乎要把我们请来的嘉宾们赶下台,理由仅仅是学者们的学术观点不支持民办学校的利益诉求。
虽然“两免一补”政策在部分县市的落实还有待时日,但邻县不断传来的好政策还是给他们以鼓舞。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校长们满怀信心。一位与会者激动地握着我的手,“我主要是来看看你们”。
再后来,会场里开始有人站起来发动大家订阅周刊。
编辑部究竟做了什么,得到大家如此支持?我试图梳理。
“编辑部其实不一定完全支持你们,只是搭建了一个让你们与各方对话的平台而已。”这句话我之前就说过,当时校长们非常惊讶。正是考虑到政策问题牵系各方,编辑部不敢轻易决断,在特别将目光投注给河南民办学校的同时,版面上却展开了民办学校该不该得到“两免一补”的讨论。
但在赋予其话语权方面,我们不遗余力。
教育事关各方利益,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化已经成为事实。而政策,作为对稀缺资源最具权威意义的分配,自然应该由各利益主体参与。基于此,沟通、对话,促进决策者、政策执行者与学者、实践者、教育受益者等彼此的了解与理解十分必要。
我们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但上升到政策这类如此专深的问题时,我们不敢决断,于是,我们习惯搭建平台,让各方来言说。
所以,在我们的同一块版面上,既有支持河南民办学校的声音,也有持不同意见者,甚至有双方激烈的争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做报道、开沙龙,促使问题被持续关注,促使更多关注相关问题的人走进问题的发生地,比如学者和律师。
感谢河南民办学校的校长们,最终理解了我们。“参加你们沙龙最幸福的感受是在和谐的氛围里,有人关注、有人倾听。可以平等对话。”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如是说。
2007年年末周刊举办的新年茶话会现场,人大、政协、学者、实践者,各方代表汇聚一堂,关注周刊的发展,让我们欣慰、感动。人们寄予了我们很多希望,但我想,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仍然在于,促进事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被关注,促进事关教育的重大问题的各方沟通。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08年1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