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泓
作为有别于公立学校的办学体制,民办学校在教育领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和定位。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实现“穷国办大教育”,于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教育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还没有做好准备时,民办学校迅猛发展却又一批批倒闭,当社会寄望于民办教育像西方国家那样提供优质教育时,带来的却是对民办学校的种种质疑以致民办学校的社会信誉度大打折扣。
21世纪初,《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但由于认识上不统一,不同部门间对于民办学校政策的不协调以及民办学校自身建设的问题,处于体制外的民办教育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回首15年来从事民办教育的经历,我想从一个校长的角度谈几点感受,期望在未来实践中不论历经风雨还是邂逅彩虹都有一种淡定。
第一,办学是办学者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选择。办学者或校长应该是快乐、幸运的,因为民办学校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对于追求理想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想的人是时代赋予的机会。
第二,办学者是好的经营者。经营一所学校,就像打理一座花园。刚涉足民办教育时,我满腔热情地为自己的学校勾画了一幅很美的蓝图,那种形而上的理想化、唯美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教师状态、学生成长以及家长认同等,让我铆足了劲。渐渐地,当一切想象落到现实时,我才发现那些美丽的向往在脚踏实地的现实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国家政策、生源、师资、经费等一系列支撑条件所造成的问题,不得不让我妥协以调整思路,把理想拉回现实,起点是从生存开始。
第三,民办学校的地位应该是一种真心实意付出后的社会认可。我常给团队提三个问题:如果你是家长,你为什么给孩子选择这所学校?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因为什么感到骄傲?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你因为什么安心教书育人?这些问题要解决的是学校的社会信誉度、学生的自豪感和教书的归属感问题。对它们的满意答案,意味着我们一生所期待的优质教育的诞生。
第四,一名好的校长要具备好的品质。要善于学习,有丰富的学识,遵守教育规律,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描述业务的事情;做人、做事要有境界和气度,成为教师自觉效仿的楷模;要有健康的胸怀去容纳一切可容之人与可纳之事,要有集中全体智慧和民意的整合能力;要不断建立与教师思想交流的机会,不仅要有倾听的耐心,还要有主见,能够始终坚持办学目标,精益求精地做好通往办学目标途中的所有小事。
对这些感受的温习,是一种幸福,正如教育学者朱永新所概括的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置身这种“生活”中的我,仍对一些问题心存担忧,比如当前关于学前教育政策的“突飞猛进”,能否使已经形成的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在强势的“政府的教育政府办”时期寻来稳定发展空间?会不会像一些民办学校校长所担心的那样:“我们不怕同行间的竞争,那只会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怕的是公办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我们的老师全考到他们那里去了。”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1年7月27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