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这个词原意是一个充满蒸气的球体,包围并影响周围的一切。教堂总有一种非凡的气氛;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和酒吧弥漫着**的**;高层建筑让人产生畏惧感……对于旅游者来说,甚至整个城市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情调。一些小饰品也能创造特别的感觉和氛围。学校也有气氛,学校给孩子们的可能是陌生感和压抑感,或者归宿感和安全感。认识气氛现象的意义在教育学上非常有益。敏感的老师知道怎样创造一种适合学习和生活的气氛。学科不同,气氛也不同,请看一个生物学教室和一个艺术教室的区别。
学生一踏进艺术教室,他的态度取向与刚刚离开的生物教室完全不一样。刚才老师讨论人手的结构和功能,他仔细观察了南猿、灵长类动物和人类骨头的进化。他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手指逐渐变直,并且拇指的指骨逐渐变宽,变长。拇指和其相关的肌肉组织多么有用啊!
然而,当他踏进艺术教室的时候,他看见老师的桌子上放着令人赞美的雕塑艺术家罗丹的作品:一个双手祈祷的雕塑艺术品。有些学生很惊讶地暗自发笑。敏感的手指,虔诚的祈祷,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的力量。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崇尚地球的精神啊![1]
博尔诺夫在他的专著《教育人类学》中第四章专门讨论“教育氛围”。如果要从人生更广泛的范围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事实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博尔诺夫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
在幼儿发展的最初阶段,有益于教育气氛的基本形式就是他们处在住宅和家庭等受保护的环境中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只有在与亲人的亲密关系中才能形成。孤儿院的儿童则缺乏这样的安全氛围。裴斯泰洛齐阐明了儿童是如何从其对母亲的爱、信任、感激和服从的关系中获得与外界的信任关系的。知道了教育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就不会嘲笑福禄贝尔的美好想象:建造一个充满美好情趣的象征世界,一种通过“安全窝”来隔绝野蛮的外部世界的“幼儿园”。我们从海德格尔那儿得知,情绪与其说是心灵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游戏,不如说是所有个别成就得以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基础。对于儿童来说,愉快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幸福和无忧无虑的、不为恐惧和担心困扰的基本心境。夸美纽斯曾对造成生活忧郁的外部压力提出过警告,他希望学校成为快乐的场所。洛克也曾致力于发展学习中的乐趣,坚决反对给学生施加外部压力。教育关系中的教育者的爱和信任是良好教育氛围的必要条件。教育者为了在所有无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丧失信心,要有一种极大的内在稳定性和耐心。[2]
教育气氛的教育学意义在中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校园的环境,楼道和教室都做了有意地布置和安排,但课堂气氛常常让人感觉很压抑。教育气氛中虽然有许多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体的人,首先是教师在怎样营造着教育气氛,是愉悦、放松的,还是紧张、焦虑的,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还是令人厌恶的,老师的表现举足轻重。这是学科教学成功与否的情感保证。让课堂情境中的学生“有感觉”并不容易,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让孩子们喜学而不是厌学,让孩子们勇于探索发现,而不是死背答案变得“高分低能”。你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味道”,不同的教室,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味道”。教育氛围就有“味”其“道”的深意。
[1] 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2003, 68-69.
[2]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