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儿童的秘密[1](1 / 1)

走近范梅南 蒋开君 7087 字 10天前

(一)现代教育的规训与监督

每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自由教育”,亦称“博雅教育”,其内容为“七艺”,类似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尽管那是培养公民、自由民的教育,并不包括奴隶,但它却不同于近现代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其目的是通过“七艺”的研习来达到内在的精神教化。而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教育体制化、机构化、职业化的过程,“自由教育”的本真目的越来越远离了教育,教育成了培养生产者的大工厂,人们过于强化学生的社会功能,工具理性以绝对优势压倒了价值理性。教育的现代性一步步走向规训而远离了教化,监督和控制无处不在。

1.学校教育:金生鈜先生在他的心血之作《规训与教化》一书中对教育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规训”(discipline)做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他谈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学校教育中的“规训”现象。现代教育中教化的隐退和规训的在场,形成了教育对人的新的控制,这种控制导致人的新的奴隶化状态,这意味着教育对人的职能化与工具化,也意味着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化人的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2]当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完全受外在目的的约束和分割,他们几乎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在班级这个共同体里被动地按照规定好的程序学习和活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属于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很少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也没有时间去自我反思,只能在不听课的时候偶尔做做白日梦。这似乎像生产流水线,被结构化为“起床-早餐-上学-午餐-上学-晚餐-学习-就寝”。当然,这是对于寄宿学生而言。即使那些天天回家的学生情况会好一些吗?

2.家庭教育:在家里虽然要自由一些,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以外,他们身边又有广播、电视、电脑、多媒体的**。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网络游戏、电子宠物和QQ聊天。父母对儿童的秘密往往是极不尊重的,我们屡次在报纸上读到成人对儿童秘密的偷窥,如甘肃地区小学六年级儿童因秘密的泄露所导致的连锁自杀行为;家长对儿童信件、日记、周记的不恰当的处理等。新浪网曾连续报道英国和美国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从而使得家长通过网络掌握孩子在课堂里的一举一动。我们的社会正试图把儿童做透明化处理,儿童的秘密空间被成人不容置疑地入侵。[3]另外,孩子常常被迫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缺乏体验内心世界的机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体验秘密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做自己想出来的事情,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性。

3.现代技术:技术对人的“规训”和物化常常使人们丧失了批判反思技术的能力,人们完全适应了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安逸。我们的时代是技术化的时代、电子的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手机和电脑占去了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有可能成为技术的奴隶,从而丢失许多更人性的品质。“电视孩子”、网虫,他们常常不需要体验自我,不需要自己负责在这段空闲时间里去做或不做什么事。电视是个被动的监督者,对它而言没有秘密可被隐藏,因为它首先就没有产生秘密的空间。电视占据了孩子的内在空间,孩子们本来可以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自由想象力、“无用”的自我反思、偶发的行为及个人责任感。[4]

(二) 兰格威尔德论儿童的秘密体验

1.秘密体验

孩子并不仅仅受学校的影响和塑造,他们也被他们自己的世界所吸引,被他们自己构造的世界所吸引。因此,孩子不仅需要学校课堂中的正规教育,他们也对一切不确定的事情保持自由和开放。在这种情境中,我们需要观察一个完整的孩子(the whole child)。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仅仅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是网络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儿童的自我教育则常常被人们忽略,如儿童的秘密体验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形式。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共知识的传递,那些感受性的东西、秘密的体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孤独的时刻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同样是孩子自我生成的重要因素。兰格威尔德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儿童秘密场所的体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显明了其教育学意义。

即使房间中充满喧闹和谈话声,窗帘的后面是多么宁静啊!当孩子躲在窗帘的后面,这里就成了他的隐藏处。在这里,生命的视角完全发生了改变。这是自我交流的最佳场所,孩子可以退隐到这里,做白日梦,沉思。他们躲在这一方黑暗之地,透过窗户可以将自己的视野延伸到外面的世界,可以伸向远方,他们同样可以看到房间里成人的世界,他们并没有完全与外部世界分割开来,只是孩子们主动地退隐,退隐到这一秘密的地方,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宁静和遐想。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在孩子们的秘密体验中融合为一。而这一切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一无所知,这的确是一个秘密的世界。他们可以从一个新奇的视角看那些熟悉的成年人的谈笑和怪异的举动,孩子们发现在这一秘密的地方看到的成人世界变得更有趣味,更让孩子们暗自发笑。如果向窗外看去,就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会乘着幻想的翅膀畅快地飞翔,这种自由想象的愉悦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的体验不是指向确定性,而是指向可能性。这种体验是美妙的,成年人又能知道或体会到多少呢?在这里更容易萌发自我意识,孩子们会自言自语,或者默默地与自己交流,这种独处,或者孤独,是孩子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沃土。

不仅仅窗帘的后面有孩子们的秘密体验,在阁楼上,在柜橱里,在楼梯上,在某个隐秘的通道里,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秘密体验的场所。秘密的体验也可能带来焦虑感,甚至令人恐怖,这会激起孩子们极大的好奇心去摸索一下那里到底有什么,当然也有可能留下某种创伤记忆。但同时孩子们要自我做出决定,是否去冒险,对于成年人平淡无奇的隐秘之所,对于孩子们则可能是充满神秘的想象。好奇心、勇气、决断和冒险,都是孩子们成长必需的精神品质。孩子们会在秘密的场所体验着未知的世界,体验着对可能性的探索,这是走向精神成熟的必修课。当今世界,一切都倾向于理性化,然后被成年人利用。相反,幻想可以创造一个秩序的世界,在可能性的范围之内,进行一些可能的安排。[5]

因为秘密的地方缺少任何确定的东西,在那里可以体验宁静和满足。秘密的地方使人从参与中退出,是一个休息之地。这样的宁静之地让孩子们有一种回归,从喧闹的社会生活,从共同体的理**回返到朴素、简单,这种回归自我的宁静感和满足感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卢梭的回归自然,还是梭罗的回归瓦尔登湖,他们首先要回归自我。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朦胧的自我意识渐渐萌生,孩子们虽然没有深沉的反思,却会有意识的涌动,虽模糊,却很真实。童心需要在秘密的体验中受到滋养。

在秘密的地方,孩子可以找到孤独。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学理由,允许孩子拥有秘密的地方,尊重他们隐藏的权利,至少能容忍。孤独不是孤僻。孤僻是一种病态的自我封闭,而孤独则是思想的萌生之地,精神的成熟在咀嚼孤独中渐渐长大。秘密的体验也可能是一种孤独的体验,它有助于内在的发育,人格的塑成和精神的底蕴。

孩子秘密之所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差异性融汇成独特的个人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的秘密体验也千差万别,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2.意义赋予

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和现象学教育学都是试图“回到事情本身”,以追寻“意义”为其根本目的,然而,“意义”一词在汉语哲学言说中却是个充满歧义的词,必须进行分说,以便更好地理解“意义”。领会先于解释,意义则需要人文阐释。文明的世界,技术的世界严格说来是一个含义(涵义)的世界,文化的世界才是意义的世界,但我们的汉语思维常常将“涵义”和“意义”混用。再强调一遍,“涵义”是形而下层面,“意义”则是形而上层面。

我们先来看英语表示“意义”的三个词:sense,meaning和significance。第一个是“sense”,这个词与感觉有直接关系,如听觉是a sense of hearing,它是指在用语言表达之前,人通过直观或直觉直接感受到的意义,如对秘密体验的意义感受,对教育氛围的直观感受,对“北京”一词直观感受到的“意义”。英语中的句子“it makes sense”可以表达“我觉得它有意义,却未必能用语言说清楚”,此乃“sense”的意义。“meaning”在汉语中有两个对应词:“含义”或“涵义”,是指语词的意义,如“北京”这个概念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给出它的内涵和外延。西方逻辑实证主义或分析哲学所讨论的“意义”实际上是汉语的“涵义”,英语就是“meaning”,而中国人的习惯则把它翻译成“意义”。这就造成了“涵义”和“意义”的混淆。最后,英语的“significance”才是汉语的“意义”对应词,它强调的是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如“人生的意义”就不能说成“人生的涵义”。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生的涵义”,而超越“人生涵义”之上的形而上的追求才是“人生的意义”,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哲学”。

我们可以给“教育”一个定义,给出它的“含义”(meaning),然而当我们追问“教育的意义”时,我们是在本体论层面追问“意义”,是教育的形而上意义,是对“ 本体”的追问。

再举一个例子,朋友递给我一杯水,其含义是“生理性口渴”,而它的形而上意义则是“友谊”,这种形而上的意义是需要人文阐释的。现象学教育学恰恰需要做这方面的人文阐释,使更多的教育意义显现出来。人之为人的根本是追寻“意义”。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现象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兰格威尔德在他的论文《孩子是如何体验这个世界的》中谈到了四种“意义赋予”:[6]

(1)公共性的意义赋予:这是我们同他人交流共同阐释的意义,这种意义有一致性,应用于日常生活。我们的文化、习俗,还有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属于公共的意义赋予。

(2)非强制性的意义赋予:这里我们指游戏的世界(the world of play)。在游戏的世界中,事物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在“公共的意义赋予”中,这是一支铅笔,在“非强制性意义赋予”中,它可能突然就变成了一座桥,一块路障,一名战士,或一幢房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与成人世界的规则系统的理性化和意义固定化截然不同,孩子们游戏中的规则是经常发生变动的,是不确定的,是可能性的流变,它的意义赋予就和成人世界的“强制性”形成鲜明对比。

(3)艺术家的创造性意义赋予:艺术家总要创造有意义的形式,它来源于生活世界,又超越于生活世界,它具有首创性、独特性。

(4)个人的意义赋予:我构建我个人的世界,对我来说,“我与世界”成为统一的二元性。在“我与世界”这样一个二元统一之中,我在历史文化中,在习俗中,在社会中,在共同体中不断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观念的世界就是意义的世界。

另外一个例子:儿童对拖鞋的意义赋予。

它可以是拖鞋,也可以是毛茸茸的某种东西。前一个例子是一个简单的日用品,后一个例子是某种感觉物。孩子也可以把拖鞋当锤子用,用来钉钉子。拖鞋还可以当洋娃娃的摇篮,这些意义来自于游戏的世界。拖鞋还可以完全消失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中。这样的话,拖鞋仅仅在那儿,仅仅是一个外部世界的东西,它在一个具体的孩子那儿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拖鞋还可以是一幅艺术作品,或者我们所爱者的象征。它可能是父亲的拖鞋,还可以是父亲的象征。一双拖鞋还可以有更多的意义。

(三)儿童秘密的教育学意义

1.秘密的三种模式[7]

(1)生存秘密

父母亲与孩子们通常都存在着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亲密感,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然而,有时候一种不安的体验会代替这种认识:我在孩子熟睡时察看他;我感到深爱这个年轻人,他对我太重要了,这种爱使我禁不住被感动。可是,当我继续观察孩子时,一种异样的神秘的感觉占据了我的心。我突然感到有些害怕:这个孩子,这个我如此了解的人,这个我感到比谁都亲近的人,却完全独立于我。这个令我感到如此亲密却又完全陌生的人是谁?此时此刻,当你感到与之亲密无间时,却又感到如此难以置信的距离,这难道不奇怪吗?从人类关系的本质上来看,他人完全是神秘的,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完全敞开或被人了解的生存秘密。我们人所面对的万事万物,面对每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未知”,甚至“不可知”的一面,人如果心怀“敬畏”的话,他们就会感受到这无处不在的“神秘感”。海德格尔后期就讨论到“泰然让之”和“对奥秘的虚怀敞开”。存在本身永远是个谜,本体不可知。但海德格尔依然用诗性的语言来言说这“不可言说”的存在。

(2)交际秘密

交际秘密不只是与孩子们交往时特有的体验,有些成年人即使有表达的愿望也因某种原因不能完全道出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原则上说,没有谁能把内心的想法和感情完全表达出来。生活太复杂了。对于那些和我们交谈,向我们表白我们想法的人本身来说,他并不一定打算隐藏什么秘密。然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这些界限让人体验到那么点神秘的感觉。交际秘密与某些藏于内心的或者无法表达的、无法触及的东西有关。人与人之间是分离的,人们想通过交流彼此靠近,彼此温暖,然而这种主体间性的相互表达、相互影响、相互聚合总会有“失语”的时刻,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词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细微感受,这就是一种交际的秘密,并不是人们想拥有这些秘密,而是人的有限性和语言的有限性阻止了这种完全透明的渴望。

(3)个人的秘密

我们有时不愿与人分享某些想法。如某些创伤记忆,某些病态的内心世界,某些黑暗之心,还有某些阴暗潮湿的记忆,这些不是分享的,而是要独守的。

“秘密”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ecretus,意为“分离、拆散、隐秘”。因此,秘密这一术语的词源就让我们意识到了秘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我对某人保守秘密,或与某人分享秘密,首先就意味着我同这个人之间有某种关系。由于保守秘密无异于体验分离的痛苦,因而,早期保守秘密的体验可能是不安的、烦躁的,甚至是恐惧的。没法保密可能是因为体验了分离的焦虑感,认为秘密会把自己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分开。孩子们体验更多的是个人的秘密。

2.关于秘密的故事

故事一:

有些日子,乔伊在步行去学校时,总会和自己玩某种游戏。昨天,他走路时规定自己必须避开人行道上任何有缝隙的地方。今天,他必须触碰一下他沿街走过的每一棵树。突然,他意识到他忽略了街头某棵树。一开始,他想快点继续往前走完这段路,因为学校马上就要上课了。可是紧接着一丝不安占据了他的心头,于是他跑回去飞快地触碰了一下那棵被他遗忘的树。一个教师远远地观察到了乔伊古怪的行为。但乔伊却没有告诉任何人有关他的秘密游戏。

故事中展示了孩子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却很少为人讨论的现象:隐私和秘密的体验,孩子意识到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这完全是自己建构的秘密,与他人无关,他独自体验着对他来说十分有意义的游戏。孩子们的秘密形式有很多,如不让父母知道的秘密、不让朋友知道的秘密、藏身的秘密场所等。成长和受教育都是孩子们发展自我和个性的过程。那么公共教育,或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否过多传授了不同知识的各种模式,使孩子们更容易形成结构化的、死板的知识积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呢?这种自由自在的游戏似的秘密体验不仅仅为孩子增加了生存的乐趣,更重要的,这是自主选择,自由想象,充分发挥着个人主体性的积极行为,这种教育学的意义不容忽视。此体验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给他带来了情感上的愉悦感,这可能会使他更加热爱生活。

另外,躲猫猫和捉迷藏教给孩子们身份与身体之间关系的某些方面。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探索身份和身体的关系。有时候,伸在外头的某个肢体都可能将你完全暴露出来。如果你的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被找你的人看到了,你就被“抓”住了。孩子的自我认同首先是对于身体的认同,孩子有一天会惊奇地发现这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在捉迷藏的时候,他通过认出某人身体的一部分而认出那个人,这种认同感与身体紧密相连。孩子们,甚至成年人在正常情况下很少有意识地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出现,除非身体的某一部分发生故障,才突然意识到身体的某一部分。捉迷藏在自我认同和对他人的认同方面有其教育学意义,它有助于这种认同的发生。

故事二:

在我家以前的房后有一个旧棚屋,我在里面松松的地板下藏着一摞杂志。棚屋的地板有些松动,还有许多洞眼……我藏的不过是些卡通杂志而已,但当部长的爸爸绝对禁止我读卡通故事。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秘密。我常常去棚屋悄悄地阅读那些杂志,自然,我得保持警觉不让任何人,包括爸爸或者妈妈发现。就是现在,当我重温那个时刻,我依然为我的秘密杂志感到激动不已。它们属于我,是我的一部分,是我过去自我的一部分。我对父母感到些许怀恨与报复的心情。他们凭什么要禁止我读那些在我看来毫无害处的东西呢?

这个故事是小女孩对父母不合理的规定感到非常苦恼的体验。这种秘密体验成了她自我中的“过去的一部分”,意识恰恰就是时间的河流,过去、现在和将来,汇聚在一起涌动不息。这种内在的时间意识构成了人的本质性存在。这种秘密体验明显表现出反抗的精神,对于不合理的规定她敢于说“不”,尽管是以秘密的方式。她似乎想和父亲争辩为什么不让她看无害的东西。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益的,她可能不去迷恋权威,不去盲目跟从,而是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批判性的判断。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能激发起他的创造力吗?

3.你能保密吗?

故事一:

圣诞节总是一年中的一个特别时刻,尤其在我小的时候。一想到圣诞老人的到来,家庭之间的互访、装饰,同爸爸妈妈一起圣诞购物等就让我激动不已。

那一年,对我来说最难守的秘密是给爸爸的圣诞礼物——就是我在托儿所做的我的手纹,是用熟石膏做的。后来我把它涂上了银灰色。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了,巴不得马上就给爸爸。还好,妈妈阻止了我,让我不要毁了这个惊喜。我还记得她说:“亲爱的,你不想让它成为一个惊喜吗?”在以后的几周里,我又听她讲过好几次这样的话。有时候,我拿不准自己是不是能等下去,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做到了。

在圣诞节的那几周,我脑子里想的全是那件礼物。我想象着他整天把它带在身边,或者把它挂在墙中央,我甚至都梦到爸爸看到它时微笑的面庞。

我每天都检查一下我的礼物,看它是不是完好无损,然后再把它放回柜橱里。圣诞节的前一周,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把它包装得很漂亮,还做了一张卡片。打那以后的每一天,我越来越急切地盼望着圣诞节早晨的来临。

圣诞节终于到来了,我才如释重负。爸爸终于可以得到我的礼物了,爸爸很高兴。我所有的等待没有白费。

保守秘密的能力重要吗?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说,通过积极或消极的方式保守秘密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秘密极大地丰富了生活。因为秘密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复杂得多的人类生活经历的现实: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同时存在的第二个世界的可能性。除了创造与我们生活中展现的各种现实同时存在的秘密现实之外,秘密在孩子们和成人的个人成长中也有着教育的功能。当孩子得知思想可以放在脑子里,别人不会知道时,孩子就认识到他的世界中有某种“内”和“外”的分界线。在心理治疗的文献中,这常常被称作“自我领地的形成”。秘密具有教育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创造出自我的多个层次和内外空间,这有助于个人性格的形成。就像爱是一种能力一样,保守秘密也是一种能力。在“圣诞节礼物”这个小故事里,女孩的激动,女孩的等待,女孩的耐心,女孩怕说出去的焦虑,女孩把“惊喜”送给爸爸时的小小成就感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平凡事情中的教育学意义。首先是生活情趣的培养,妈妈让她保守这个小秘密,女儿可以体验到平凡中的许多乐趣。其次,保守秘密是需要意志力的,需要耐心的等待,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孩子很容易就会泄露这样的小秘密。另外,爱的表达并非只是大声说出“我爱你”,我们可以创造许多爱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故事里,保守秘密给父亲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某种有关秘密、隐私、亲密或自我的理论。我们试图避免构建各种抽象的概念和综合的模式。相反,我们试着以一种现象学的方式来探索秘密和隐私的体验。范梅南要将秘密的病理学和教育学范畴分开。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秘密体验中的教育意义,即秘密在个人成长中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孩子,你能保守秘密吗?如果能,你的世界会更加辽阔。

4.语言与秘密体验

故事一: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我就知道自己很特别,因为我的名字叫文蒂。我知道有那么个夜晚,彼得·潘(迪士尼卡通片故事中的人物)会来到我的窗前。我的秘密就是:我已经决定跟他走,去梦幻岛(Neverland)。我已经知道路线是:从第二颗星转右,然后一直向前走到天明。

每天临睡前,尤其是当我亲一亲爸爸并向他道晚安时,当妈妈帮我盖好被子时,我都清晰地体验到自己的秘密,那种心里藏着什么事的感觉。在那一刻,我十分清楚自己在向他们隐瞒什么。尤其是妈妈每天照例把窗户打开一点点,让夜晚的新鲜空气进来时,这种秘密体验被更加强化。妈妈总是在离开我的房间时,把窗户打开几英寸,这使得我心里忍不住地微笑,因为妈妈一点也不知道打开的窗户意味着什么:正是从这扇窗户,我和彼得·潘将飞向梦幻岛。

我的秘密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很勇敢、很独立。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秘密具有的独特性质,而是我感到自己很强大,我深信自己能够保守这个秘密。我清楚,与人分享的话,就会毁坏这个秘密。说实在的,即使现在我都真不太想与你们分享这个秘密。

这种儿童故事的语言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体验秘密的可能性。儿童故事中的语言描述激发了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可以使他们在幻想的世界遨游。故事里有超凡的空间特征,去睡觉就像是暂时离开一下,把日常的世界抛在身后,去一个迷人的地方,那里不同于白天清醒时的体验。语言激发了想象,想象生成了许多秘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孩子们觉得自己很强大、很自信,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秘密体验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5.我们如何体验秘密?

故事一:可以隐遁的秘密场所

在我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奇怪的神秘之所。我记得当初的情形是这样的。那是二月的一天,我被困在了家里,而且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扫地、洗衣、熨烫衣服。爸爸妈妈经常打架,哥哥说话粗声大气的,很烦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觉得很压抑,很不受器重。我想找一个地方摆脱这种嘈杂和不和谐的环境,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

于是,我离开了家,虽然我当时并没有打算要离开家。我走到了树林里,过了一会,我就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在冬天走出这么远。当时天气出奇地暖和,“一定是要化雪了”,我心里想。然后周围死一般的寂静,白雪覆盖着一切,无声无息的。

突然,我在冬日的树林里看到了一线绿色。在无边的茫茫白雪中,在光秃秃的灌木丛里,林子里的空地上居然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开出了娇小的花儿!我朝着这个地方走去,我闻到了清新的泥土气息,还有白雪将融的湿气。一束阳光透过头顶的树枝照到我的衣服上,我觉得温暖起来了。这种温暖使我情不自禁地躺到了雪地上。

我静静地躺在地上,周围到处是潮湿的落叶和松针。我觉得这是我可以待的地方。松软的泥土和那些手指状的小花让我感到很自在,很放松,忧伤不知不觉地离我而去了。我哭了起来。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心中的杂念都被清除得无影无踪了。在这一段静静的时光里,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就好像它们没有被破坏时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属于这里。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我能创新地发现自己,使自己有所作为,使自己陷入沉思。

我不知道自己在那儿待了多久,我只记得自己一点也不想离开。我害怕自己以后再也不可能在林子里找到那样一个秘密之所了。事实上,我真的再也没有找到过。

读完这个孩子的秘密体验,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静谧的神圣感,我们会被大自然的某种力量深深地打动。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为什么而感动呢?如果你相信上帝,那就是上帝的力量;如果你相信神灵的存在,那就是神的灵机一动;如果你相信存在的力量,那就是本体自在的自我显现,即使是刹那也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海德格尔曾经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理解爱的意义、死亡的意义和痛苦的意义,人们的精神懒散而又迟钝,不再去追寻意义的世界。那么,我们理解秘密的意义吗?我们还能听见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吗?我们还能回忆起原初的存在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

人们在这里体验了秘密、体验了自我。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私人空间。正是这一私人空间才使他重新发现自己,重新体验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种种可能性。这样的秘密唤醒了希望。在内心深处,我们熟悉自己,并且对自己很有亲近感,这是自爱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真正独处的体验,才能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如果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呼唤,他又怎么能自信起来。人们会体验到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将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事实上,如果孩子们把自己的秘密看成一个神圣的地方,那么他们的精神也会得到净化。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神圣的冲动,一种实现自我的自由发展的冲动,这是一种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的体验。神圣也是秘密的一种。

这个秘密故事中处处闪烁着精神外化的美感、神圣感,这无疑可以使自我得到升华,净化后的精神更加纯洁明亮。秘密的教育学意义在这里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

里尔克的一首诗:

爱,是造物主的恩赐

围绕在孩子的身边

总是秘密地将他出卖

并承诺给他一个

不属于他的未来

有些下午,他一个人待着

盯着镜子中的自己,不停地呼唤自己的名字

你是谁?你是谁?

有人回来了,他感到非常伤心

昨天,窗棂、小路,还有散发着霉味的抽屉

好像都要向他倾诉

然而,他们淹没和破坏了这种意境

他又回到了他们之中

这个世界向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体验存在、体验白日梦、体验情感、体验好奇、体验感悟的机会。房子里的某一个角落让他们体会到了一种模糊的秘密之感,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种充满了创造**的宁静,也让他们可以接近那个亲切、熟悉但是秘密的自我。

生活中的每一次秘密体验都增强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体会到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性,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内在性情。

对秘密的体验有助于形成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角色:我们可以通过秘密来体验别的世界,探索未知的意义,获得深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建立亲密和温婉的人际关系。很明显,秘密有教育意义上的价值。隐私所具有的教育学意义在于隐私能够培养他们的自立和自主。秘密和隐私都有助于形成孩子们的内在能力。

里尔克的小诗向我们展示了在成人的世界中孩子很多美妙的体验丧失了,只有他们独处的时候,才会诞生一个神奇的世界,真的仿佛“万物有灵”,一切都在向孩子们倾诉。

日常生活越来越机构化。很多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托儿所就是这种倾向的例证。在日托所成长的孩子对正常的世界所见甚少。家庭生活与机构化的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机构是按照预设的日程和程序结构化、监督化。家庭生活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更适合真正教育的关注。

现代的孩子可能仍然同样缺乏特殊的个人隐私感。真正的业余时间(除工作、学习和娱乐时间之外)可能对形成孩子的自我个性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对于“电视孩子”来说,电视占据了孩子的内在空间,孩子们本来可以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自由的想象力,“无用”的自我反思,偶发的行为以及个人责任感。对秘密、隐私和监督的体验和教育意义十分敏锐的成年人更可能知道如何行动,处理关系和具体情境时更好地把握尺度分寸。与秘密有关的教育学首先要处理的是孩子们生活中拥有的秘密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对这些秘密的尊重。

故事二:

在范·伊登的一部小说里,一个名叫海德维格的小女孩奇怪地陷入性欲的神秘感中。

人们注意到了她,并对她讲一些很中听的话。她的双颊红了,心情愉快起来。她注意到男孩子们看她的样子,羡慕她的美貌。舞会开始了,一件奇怪的(但并非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让她大开眼界。她看到两个男孩子讨厌的动作和愤怒的眼睛,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第一个邀请她跳舞的人。

大人们也开始跳舞了。他们变得叽叽喳喳而十分愉快。海德维格心花怒放地留心观察着他们,因为她发现他们的举止中开始有了新的内容、奇怪的内容。他们的眼里和笑容里流露着某种心照不宣的东西,好像他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只有孩子们不知道,但这个秘密在这种场合不需要那么小心地隐藏了,因为这是在开晚会,而且人人都很高兴。

看到这些后,她既高兴,又有点害怕。海德维格想,那些老年妇女太老了,在这种场合不值得那么受到尊重,并不是她们变得不那么好了,但她们与男人们跳舞时言谈举止有点背叛的意味,那同她们对待孩子们时有点装模作样的举止大为不同。

在这里,小女孩对性的朦胧的体验根本不会让我们想到生理性或生物学意义上的“性”,而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古希腊的“Eros”(爱欲),它并不像**裸的“性”那样缺乏美感,尽管“性”也能创造,但只有“爱欲”才能使人的生活充盈起来,丰富起来。爱欲是原始的生命力,既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对人总有“未知”的神秘感萦绕不去。小女孩对“性”的秘密体验,实际是对“爱欲”的体验,她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分明能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男女,形成一种亲密感,那是爱的涟漪忽隐忽现。

生活中有些秘密不只是我们面前的障碍,更像神秘的事物一样扎根于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整个生命。在这里,孩子碰到的是秘密的一种形式,并不需要有解决的途径。她只需要感受秘密的意义,而不在乎能否解决这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孩子不知道那是什么,却很清楚某种不同寻常的东西正在发生。

人生意义、爱的意义都不是一个通过找到解决方法而得到回答的问题。一旦性欲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但神秘感消失了,性欲本身也变得无法触及。我们当代生活的过于**,恰恰破坏了很多美好的意义,就像故事中的海德维格所体验的那些美好。孩子们必须学习的是人生秘密的意义,那是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的。只有当你能够让秘密仍被体验成秘密时,才能有效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没有秘密的人就像没有秘密的生活一样,很难让我们产生兴趣。这难道不是秘密的教育学意义吗?

黑格尔曾经说过,完全的光明就像完全的黑暗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追求完全透明是一个乏味的梦想。

(四)监督与秘密之间的“中道”

1.秘密体验的消极意义

当我们以辩证思维去看待任何事情时,总会发现其消极的意义,所以任何盲目的乐观都是不可取的。秘密体验同样有其消极的意义。范梅南特别强调了秘密体验的教育范畴和病理学范畴的严格区分。当我们从教育的范畴来讨论秘密体验时,我们讨论的是秘密的积极意义,即教育学意义,而没有涉及病理学意义上的秘密。关于秘密的消极意义,心理学有过大量的讨论,如弗洛伊德所讨论的童年的创伤记忆对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一些恐怖的记忆,被父母或老师关在黑屋子的记忆,一些受虐待的记忆,这些都可以构成秘密体验的一部分,但所起的作用却是否定性的。对于这些消极的秘密体验所带来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必须要接受正确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以便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

(1)秘密体验有可能造成人际疏离。有些秘密体验孩子可以和最亲近的人分享,但有些秘密孩子却不愿意告诉任何人,他必须独守秘密。这就容易造成与他者的疏远,退隐在自己的秘密世界,这样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影响孩子的正常交往。如果父母或老师发现孩子疏远亲人或其他同学,那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以确保其健康成长。

(2)秘密体验有可能造成过度焦虑:一方面,社会和家长都希望孩子们尽可能透明,清晰地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孩子又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能保守得住秘密。这种压力可能造成他们的过度焦虑,影响正常的学习。

2.监督的必要

对于儿童来说,监督和纪律是不可缺少的。完全的自由也就等于没有自由,也就成了完全的放纵。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发展方向必须由成年人来引导,这就需要有纪律的约束以保证学习秩序。同样,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孩子的自觉性,成人必须实施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看起来又和儿童的秘密体验相互矛盾,而教育恰恰要发生在矛盾的中点,任何想取消矛盾的妄想都是过于天真。

3. 教育的“中道”:合适即好

亚里士多德寻求“中道”,孔子说“过犹不及”,庄子讲“庖丁解牛”和“游刃有余”。我们则寻求教育的“中道”。我们讨论了秘密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也指出了它的消极意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尊重孩子的秘密和隐私,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私人空间,如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自主地做些事情,这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父母和老师不应该总是设法窥探或窥视孩子的秘密,梦想使他们完全透明。要善于和孩子沟通,尽可能地分享孩子的秘密,有时也可以引导孩子的秘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儿童是未成年人,是需要成年人监护的。适度的监督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独裁式地控制。一个好的教育者,无论是父母或老师,都需要寻求教育的“中道”,要十分清楚,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这是一种教育智慧,范梅南称其为“thoughtfulness”。在这里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我会引用陆有铨老师的一句话:“合适即好。”这种矛盾两级张力之间的适度拿捏不是自然科学的测量,而是一门艺术。没有人能告诉你“好”的标准,“合适”的标准。

[1] 本章故事引自范梅南专著《儿童的秘密》,在此致谢。

[2]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3] 王海英:《走近儿童的秘密》.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4] 范梅南:《儿童的秘密》,陈慧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3。

[5] Martinus J.Langeveld. How does the Child Experience the World of Things ? Phenomenology+Pedagogy,A human Science Journal,Volu.2,215.

[6] Martinus Jan Langeveld. How Does the Child Experience the World of Things?Phenomenology+Pedagogy,Vol.2, No.3.

[7] 范梅南:《儿童的秘密》,陈慧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