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被别人肯定是一种很美好的感受,会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生存的勇气。所以,我们要学会赞美孩子,让孩子产生被认同感。每一个学生的存在都被老师看到了吗?我们老师常常看到的是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看似简单的“被看到”在学生那里却被体验为重大的事件。我的女儿说,她的语文老师让她帮着拿作业本了,女儿兴奋的语调里有一种自豪感。当班主任让我的女儿当小组长时,女儿的激动持续了好多天。她体验到被老师看到的幸福感,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却直接影响到她对学校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孩子有没有“被看到”的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游戏来让每一位学生经常“被看到”。这种“被看到”的意识体验将有利于孩子的精神健康成长。彼此的目光营造了温暖的情境,看与被看奏响了教学的情调,孩子在“被看到”中长大,他们会更自信、坚强。学生的内心永远埋藏着被老师看到的渴望——“老师,你看到我了吗?”
在彼此的眼神中,我们看到别人也被别人看到。眼神中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触摸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挚爱或憎恨,信任或忧虑,温暖或冷淡,欣赏或轻视,严厉或宽厚,自信或不安,关注或漠然,希望或失望,坦率或欺骗。教师应该有一种想去理解而充满热情的眼神。
通过一个眼神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教学的方法或技巧不能完全充分地用常规方式来描述。[1]
“眼神”可以表达出教育关系中心灵的力量。“眼神”无法像语言一样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掩饰和控制。每时每刻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对方的脸上互相阅读着焦虑、感动、厌倦、感兴趣等各种表情。如果嘴里说的和眼里表现的不一致的话,他们会相信眼睛胜过嘴巴。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设想有这样一间吵闹的教室,一个刚毕业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在这个教室里执行“纪律”,无助地面对着眼光里带着嘲弄和挑衅的学生。现在再看另外一位老师,对学生激烈的议论,一个劝诫的“眼神”就足以让同样吵闹的教室安静下来恢复正常的秩序。能不能学习如何用“眼神”来控制一个班级呢?能不能写一本“如何……”的书去教会其他人呢?似乎不能。那样把“眼神”仅仅当作教学的技巧会形成一套死板的教条。一个有能力的老师能使“眼神”如此有效,是因为他自己和“眼神”是完全融合的,“眼神”已经成为他经历和理解教室里任何一个情景的方式了。
麦可的故事:
麦可冲向幼儿园的门,对他来说学校是最好的地方。父亲隔着几步跟在他后面,看着他使劲地推开沉重的门。在进教室时他的老师正站在他的课桌旁和一个家长说话。麦可很快到了他身旁,眼睛发着光,他带来了什么东西要给老师看,要和老师分享呢?“你看,老师,看谁来了?”但是老师太忙了,没有注意到麦可和其他孩子们走进教室。
麦可的父亲有些不安,他以前已经注意到此类事情的发生了。昨天,麦可拉着老师的衣服说再见的时候,她正忙着和一位母亲说话,没有理他。大多数孩子在老师身边径直走过去,脱掉他们的外套,挂在指定的地方。有些孩子像麦可一样,在她身边停留下来,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这时,麦可放弃了引起她注意的念头,正忙着脱掉他的外套。“好吧,再见,麦可,”他父亲说,向他眨眨眼。“再见,祝你玩得开心。”
马克的故事:
马克在另一个幼儿园,他的父亲知道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也跟在他后面进入学校。教室的门大开着,老师站在门口,她亲热地和马克握握手,和蔼地点点头,“早晨好,马克。”她注意到他正拿着一本书要给她看,而且想要说什么,她立刻表示出很大的兴趣。马克眼中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马克的父亲注意到一个家长正站在老师身后,显然在等着和她谈论什么。但是像以往一样,老师首先是全身心地关注每个走进教室的孩子。每天放学时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她和每个孩子一一握手并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她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赋予这一天特别的意义。
马克的老师不仅仅“看到”了她的孩子们,而且也让孩子们完全体验到了被“看到”的感觉。这意味着孩子被承认作为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学习的人。
一位真正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去“看”孩子——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微笑可作为一个公开邀请,而我们的目光相遇的瞬间我们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教师专业发展能培训这些“看”与“被看”吗?好像不能。这是真实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有还是没有,是没法隐藏的。能否形成这种“看”与“被看”的教学情调,这要看教师的精神能力、美德和修养。教师们首先要自问,我们养成了这些意识品质了吗?
[1] 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2003,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