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看,什么都熟视无睹,是一种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也是一种看;肉眼可以看,心灵之眼也可以看;还有一说,天眼开,看得更真切。这样一个“看”的现象实在不简单,同样是看,却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却看到了不同意义的地平线。看,可以近在眼前,熟视无睹;看,也可以远在天边,冥思它的存在。今天,我们谈谈“教育学的看”,口语化的日常语言更接近生活体验,更容易看出不同的意义。
我看见一个孩子在街上跳绳,我停下来,脸上带着微笑。我看到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弹跳,绳子随着口令有节奏地跳动,也许是记忆中的节奏。我记得这个节奏,时间没有改变它。当孩子停下来时,我仍然感觉到我双腿的跳动。我的心中充满了遗憾,我多么希望还能重返母校的操场。但是这时我醒悟过来,我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已在千里之外。我能忆起它,但要再见到它原来的样儿就不大可能了。我离开那个孩子继续散步。我看见了一个孩子,一根绳子和一场游戏,此情此景使我感觉到我的脚和着绳子的节拍一起运动,然后我感觉到遗憾,我怀旧,然后我继续我的散步。
老师看见黛安娜在跳绳,他看到的就比一个过路人看到的要多,因为他认识黛安娜有一年多了。黛安娜在远离其他孩子的地方跳绳,他想知道怎样才能使黛安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黛安娜在他们班上成绩是最好的,但是她的成绩并非来自于她绝顶的聪明,而是用令老师觉得悲哀和可怕的热情获得的。她有一个过分“望女成凤”的母亲,一个想要有个天才女儿的母亲。黛安娜遵照她母亲的意思去做了,但她的老师认为她是以孩童时代的快乐为代价赢得母亲欢心的。老师看着黛安娜跳绳,他注意到她跳绳时的紧张与其他孩子表现出的放松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她每次做作业、考试时因渴望成功而表现出来的紧张一样。黛安娜更像是在行军而不是在跳绳。
老师看见黛安娜的眼睛转向了在一起跳着一根长绳的六个女孩。其中的一个女孩回头看了黛安娜一眼,并向她招手示意她过去。黛安娜突然停了下来,绳子打到她的脚,她回头朝学校的大门跑去。
老师看到了什么呢?老师对孩子有教育上的兴趣。他站在教育学的视角看这个孩子。这是一个孤独的女孩,经常以竞争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如果她能有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发展自己的社交兴趣,而不是父母的,那该多好啊!老师对此抱有希望,因为在黛安娜的眼睛中他捕捉到一种渴望——一种被同学所接受的渴望。这与第一位过路者或陌生人所看到的是多么不同啊!在第一个观察中,观察者只是把跳绳的女孩作为欣赏的对象,像是在看风景,并没有关注作为主体的女孩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而第二位观察者,教师则与那位女孩有着稳定的教育关系,也就是范梅南所说的“替代父母关系”,老师不仅仅“教”女孩知识,而且“育”其成长,使她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从教育学的视角,教师就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内容,这些内容充满教育学意义。这种看是全身心投入的看,一种关心意义上的专注,一双充满教育爱的目光流露的是同情地理解。这种同情的目光使孩子的生活成了老师存在的一部分,成了老师的一份责任。这样的温柔目光是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的。教育学的看是为了孩子好的看,一种善意的看。这种积极的、健康的看透露了教师的美德(virtues,现在也翻译为“优秀”“卓越”)。
从技术职业性的角度看孩子、思考孩子存在一种危险。儿童心理学家、教学顾问、课程开发者、校长、心理咨询专家、评估专家和术有专攻的教授们都在以危险的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儿童“科学”上理论化的语言很容易使我们忽视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和他们自己独特的体验,转而注意他们共同的特征,去分组、分类、筛选、衡量、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孩子。[1]
这时我们需要现象学的“悬置”,悬置那些关于儿童的理论,悬置自然态度,进行一种本质直观,直接看到那个女孩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那种自己的独特性。生活中具体的实在的独特性总有理论无法概括的内容,这就是需要获得意识的意义内容。教育学的看是现象学的目光,直观其本质。
一旦我称一个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行为问题”或“低能症”,一旦某人拥有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或“认知机能”模式,我就立刻拿出写满专业技术性的文档资料,试图找出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法,行为疗法或医学疗法来对付这个孩子。我实际上忘记了去认真地聆听和观察那个特殊的孩子。把孩子用技术性、诊断性和工具性语言来分类实际上是对他精神上的放弃。“看”(observe)这个词和“保存、保全、尊重、保护”有词源上的联系。
教育学的看不是把孩子当成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考察、实验、分析、分类、归纳,然后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最后,选择技术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客观的态度完全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性的存在,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有一种相互作用的相关性。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教育学的看就是要看到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独特性,更好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1] 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200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