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奇与惊奇(1 / 1)

走近范梅南 蒋开君 1385 字 10天前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哲学始于惊奇。正是好奇心引发了教与学的动机。没有好奇心,没有提问的意识,真正的教与学也就不可能发生。所以,在教学情调中我们要讨论好奇与惊奇的教育意义。虽然好奇与惊奇不是被迫灌输的,也不能直接教给别人。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动自觉行为,它是油然而生的热情,“哎,这是什么东西?”“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儿童生来充满好奇心,所以儿童更具有哲学气质,似乎世界上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奇特的,都很有意思,而成年人长大以后好奇心却严重退化,对很多事情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很难保有真正的好奇心,一种深层次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法保持孩子提问的兴趣,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孩子们可能产生的惊奇感。老师必须十分清楚好奇心是人性中的宝贵品质,有了它才可能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育不仅仅是教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保持他们的提问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积极探索的教学情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为紧迫的是知识的发现,甚至创造。从来就不好奇,也从未惊奇过的人,仍然可以记住很多知识,但却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自由的创造。不是给孩子们一些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孩子们思考可能的答案。问题常常并不止于答案,关键在于我们把问题用简单的方法使其不断深化,这才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是惊叹。如果对于所学的学科没有一点兴趣,那么老师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情调就需要教师机智的活灵活现。一个缺乏教育智慧感和机智感的教师就没有能力营造这样的教学情调。教师也要同时反问自己,我自己保留了多少好奇心呢?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惊奇?我对周围的事情还好奇吗?不是那种家长里短的短暂的好奇,而是持久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好奇,如杞人忧天就是一种真正的好奇。

“那是什么?”当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开始对这个世界发问的时候,成人往往误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在探究事物名称的体验中孩子探究并形成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那是什么?”并不是问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时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奇。命名就意味着孩子与这个世界发生了联系,他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当孩子问“那是什么?”时,他更希望成年人去谈谈那个东西,不仅仅是名字,还有关于它的许多事情,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开始有了一些思考,有了更多的惊奇,通过“那是什么?”孩子开始了他的精神成长。好奇心引领着孩子开拓自己的世界。好奇心真的都很好吗?请听范梅南所讲述的故事。

故事一:

本对昆虫有非常大的兴趣,作为一个五岁的孩子,他已经知道得够多了。他和他的父亲经常去小河边或森林里收集昆虫,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本的父亲是位科学家。不久,本的朋友都知道他懂得很多科学知识。“如果你想要了解昆虫,那么,去问本。”

克里斯多佛也对昆虫感兴趣,他是本的好朋友。但是,有时克里斯会对本的行为感到难过。几天前,他们在后院里发现了一只毛虫,本走上去一脚踩死了它。昨天下午,克里斯和本在外面玩,他们看到了一个大蜘蛛,懒洋洋的一动不动,本飞奔进屋,拿来一瓶胶水,把胶水滴到可怜的蜘蛛身上。然后,他又把胶水滴在一个甲虫和一些蚂蚁身上。那天夜里,克里斯多佛梦见蜘蛛和甲虫向他求救,还有许多垂死的蚂蚁也向他求救。

很明显,本和克里斯是以不同的方式去“认识”昆虫的。对本来说,蜘蛛、甲虫、毛虫、蚂蚁只是些被收集或分类的生物。他们确实很有趣,但本对他们缺乏深层次的兴趣。对本来说,世界是客观事实;然而,对克里斯多佛来说,小生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现象。本正在忘却儿童时期天性的一些东西:提问的能力,对大自然敬畏和尊重的感觉。故事中的本拥有许多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他也有好奇心和兴趣,但这种对客观事实的掌握使孩子缺乏对生物的深层次兴趣,他对大自然缺乏敬畏感和尊重。而对于克里斯多佛来说,生物世界充满了神秘现象,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同样是好奇心,前者走向科学知识的积累,而后者则走向智慧,走向一种情怀的培养,而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人性的教化更需要后一种好奇心,对宇宙万物保持一种起码的敬畏感。

故事二:

有的事件似乎是与惊奇一起孕育的。一天深夜,我将我的两个孩子带到了这种令人惊奇的领域。我们旅行经过加拿大一个黑漆漆、空****的大草原,然后我们开始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好像黑暗正从陆地上揭开,一些无形的大手正在交叉地拉起天空透明的幕布,这是北极光的景象。我停下车,我们从车里出来。我们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四周漆黑一片,无际的苍天在遥远的星光之上。在我们头顶上北极光划破漆黑深远的夜空,将一个真正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展现在我们面前。

令我满意的是,在这神奇时刻我的孩子竟让人难以置信的平静。我想我已经给了他们体验一个真实的奇迹的机会。我们被惊人的星光照耀的天空包围着,这正是深刻体验奇迹的时刻。事实上,惊奇压倒了一切。我想我们周围的宇宙万物中一定有深远的奥秘。[1]

也许,惊奇是一种只能被间接引导的聚精会神的状态。的确,人的精神是需要震撼的,这种与近乎奇迹东西的相遇,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它是在人生的某一时刻突然发生,让人目瞪口呆,完全处于失语状态。沉默本身就孕育了深远的奥秘。故事中北极光带来的惊奇体验,让人突然觉得无比渺小,甚至迷失在这神奇的时空中。惊奇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力量的存在,这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震撼方能净化我们的灵魂。惊奇的教育意义或许类似于顿悟的体验,豁然开朗起来。这样的情调也像邂逅之美一样,无法强求,只能等待自然发生。所以我想,教育更深远的意义可能超出了教育之外,比如惊奇(wonder)。

孩子问,“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回答可以有许多方式:“它是大自然的一种方式,说明树需要休息。”“在冬天到来之前,树叶使世界美丽了。”“你看,在变了颜色的树叶中散步,闻着落叶的味道,是多么的美好啊。”对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你看,“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可以有无数的答案,这里只列举了几种,只要跟孩子一问一答形成对话的情调,有许多预先想不到的意义就会带出来。好奇带着我们走向广阔的世界。[2]

[1] 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2003, 20.

[2] 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200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