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基本原则与主要途径(1 / 1)

一、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为本原则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学生是学校中的重要主体。“以学生为本”是实现组织科学管理,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该原则的指导意义在于,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其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贯彻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仅把学生当成单纯的管理客体。他们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有参与学校事务和进行教育选择的诉求,因此,学校应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合理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平安和谐的校园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成为有德、有才、有能力、有个性的人[8]。

(二)尊重和信任原则

尽管学生是不完善的主体,但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他们的尊严是否得到尊重,会影响其学习的态度、质量和效率。学校,特别是校长,要从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对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在管理学生时,要注意维护其尊严和人格,以适应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自身价值的提升。这是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首先,校长和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权威人物变成朋友关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积极为他们提供自我教育的开放空间。相信、依靠和发展学生的自治、自控、自我发展能力[9],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参与管理的水平,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制度化与人性化统一原则

组织管理经常面对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矛盾。制度化的优点是“理性”和“确定性”,其弊端是难以变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人性化则相反,具有柔性的特点,但同时确定性较低。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会造成师生的拘谨;而如果只强调人性化,又有可能造成组织无序,导致低效率。和谐校园必须形成有序的机制,这要求校长能够协调两种原则的冲突,发挥其协同作用。首先,在学校规章制度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化的一面——既体现共性,也兼顾个性;其次,在制度执行时,要注重严谨的激励性与宽松的人文性,以实现管理作用与教育作用的有机结合。这不仅避免或减轻了制度刚性给师生造成的束缚,加强学习型组织中的人文关怀;也保证了制度潜在说服力和实施过程的规范和有效性,使管理制度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以便形成和谐校园文化。[10]

(四)持续改进原则

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目的是在一所或多所学校里改变学习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条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11]。作为一种复杂性的变革,学校改进的实质是学校层面的组织变革,而且持续性是其主要特征。[12]第一,要让全体师生重视启动持续改进过程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包括激发他们对改进进行质疑和评价的热情,拓展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技能,以及建立合作性的工作关系。第二,将任务、观念和核心价值作为整个进程中的重点。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不断地澄清核心价值观,点燃组织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学校的持续改进是以资料为支撑的,应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四,持续改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员都应该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虽然让学校共同体成员都自始至终参与到持续改进的进程中来可能是不现实的,但为了成功地进行改进活动,学校还是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每位成员都参与这一进程。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组织、人员和教学活动等,也都应为了学生的利益,参与改进。第五,关注持续改进活动在学校组织内部所处的地位。学校的持续改进应当成为学校核心活动的一部分。持续改进工作在组织内的安置有两种可能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平行的项目结构和实践活动方式;另一种是通过综合结构。平行结构是指持续改进活动是一个独立于基本的组织运转和实践的活动,看上去是组织为了增加它的核心作用而做的“额外”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持续改进行动与组织的核心活动之间没有实质性或操作性关系,只是意味着他们是可分辨的,各自独立存在的。综合结构是将持续不断的提高过程与组织的核心功能合并成一体,目的是使前者变为后者的一部分。持续的改进过程并不是“附加的”,它与组织的核心行为融为一体,难以剥离。显然,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和谐性,都是一所学校以及每位校长长期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只有通过持续的改进才能够实现,并长期保证其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