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指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需要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但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一个学校的学风是校风最明显的体现,也是校风建设的归宿,因此,学风建设的好坏,现在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风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本身而言,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对学校整体,则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一种良好的学风形成之后,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可以使学生掌握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正确途径。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坚实而牢靠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学风优劣能够通过该校学生的理想志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要加强学风建设,一方面,要“治标”,即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举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更要“治本”,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理想的学风应该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风,这种活泼性的形成要求学校必须在培养方向清晰的前提下,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途径,关心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给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充分的空间。这还需要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局面。”[8]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如广州市天河区××小学,在“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育人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形成了“乐参与、勤思考、勇超越”的学风。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这样的学风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奠定了学生的信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学风建设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每届学生既受现有学风的影响,也开创着一代新学风的先河,一届届学生在学风的浸润下学习、毕业,走向社会后,其行为方式和群体影响又成为社会对一个学校校风的评价点,所以学风建设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