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校训
校训指的是在学校核心办学思想指导下,用简明扼要词句表述的、学校全体师生都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规范。一言以蔽之,校训即是一所学校的训辞[9]。可以说,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支撑。校训作为学校稳定的、为学校成员所高度认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追求,可以起到滋润心田、净化思想和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训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它的作用甚至比大学时期的校训更大。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校友在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母校时往往把自己学校的校训视为心灵故乡而充满了热爱和怀念。在当今教育界,文化立校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校训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
案例分享
我们该给学生怎样的校训(有删减)
《光明日报》近日报道,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调查还显示,六成学生对校训“不感冒”,甚至有的在校老师工作七年竟不知校训是什么。
大学的校训尚且如此,一些中小学的校训就更不用提了。类似这样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各校而不错的校训,真的能够影响学生的内心,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之源吗?这样的校训能为学生所铭记于心吗?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到底该给学生怎样的校训呢?
校训应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学校遵循校训宗旨,先后为美国培养了6位总统以及一大批法官、内阁官员和国会领袖。我们国家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这样的校训也因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成长。可见,一流的学校一定要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校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的精神砥柱,将所有教师、学子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创造出非凡的成绩。
遗憾的是,当前我们一些中小学校的校训建设却十分薄弱。有的学校干脆没有校训,有的学校虽然有校训,但大多是从网上下载或者是匆忙上马、草率拟订的,再或者就是套用“求实”“创新”“团结”等之类的什么时候都不会出现错误的通用式校训,造成学校校训陈词滥调、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即使这样,一些学校的校训还动辄换来换去。这类的校训当然无法深深激发和唤起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和铭记。
校训作为学校文明的标识,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它拥有着极大的感染力量。一所没有校训文化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但愿每一所学校都能够重视校训文化的建设,让那些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经典、精彩的校训能够出现在每一所学校,滋养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资料来源:介红玉,姬秀娟.我们该给学生怎样的校训[J].中小学校长,2013(5):25.
关于如何设计校训,李继星在其《如何制定与执行中小学校训》一文中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校训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①校训与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混为一谈;②在表述方面过于注重形式,很多都是“四词八字”;③从内容来看过于“政治化”,且雷同现象严重;④远离学生,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或不能认同;⑤难于落实,不能转化成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规范;⑥将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⑦忽略教师,只适应于学生一方,没有考虑到教师等学校成员的情况;⑧缺乏生命力,过于频繁地修改校训;⑨流于口号,不重视宣传和执行工作[10]。
以上这些问题目前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所见到的各类学校校训中。为了避免出现这类情况,学校在设计校训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的基本路径和办法[11]:①传承创新。系统梳理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对学校正面的、积极的经验加以传承,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和问题加以反思和解决,在此基础上精心提炼出可以供一代代师生不断相传的“文脉”即校训。②因地制宜。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结合学校的领导风格、师生特点、课程设置和社区资源等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期待与要求等,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校训。这样的校训才能扎根于学校,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③紧扣核心。校训的制定一定要在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进行,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能够准确地体现出对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④借鉴其他。在校训的制定和提炼过程中,可以广泛研究、借鉴其他中小学甚至大学、幼儿园的校训(园训),另外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密集公司的“企业训辞”往往也能给学校校训的提出和提炼带来重要的启示。特别是一些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美誉度高的学校校训更能提供很好的借鉴。⑤专家引领。校训制定有其基本的规范、原则、方法和技术,邀请研究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的专家或同行给予必要的指导,可以使学校在校训的制定过程当中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宽广的视野,但要防止简单嫁接或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等问题。⑥适度超前。好的校训一定是适度超前,处于学校“最近发展区”的校训,能对学校产生推动作用,并且是师生经过努力可以基本实现的校训。如果校训只是适应学生和教职工目前的状况,缺乏超前性,则对教职工和学生无法产生推动力;如果校训过于“先进”,超前太多,则多数学生和教职工都难以将其转化成实践,这样不具备实现条件的校训也不是好的校训。⑦文质兼美。校训的表述要深刻、简明、生动。具体来说,它应当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它应当既有包容性又有发展性,它应当有鲜明的本校文化特色,它应当语言优美、朗朗上口。⑧广泛研讨。在设计校训的过程中,对正文和释义可以有多套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基本认可后,交全校教职工讨论并征集学生意见,最好还能以适当的方式征求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代表以及上级领导的意见。通过上下相结合,开展广泛研讨、深入论证,把好的建议集中起来,形成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