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容易写也是最难写的字就是“人”。要学写“人”字,一撇一捺,易;要学会做“人”,难;要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更难。人是学校管理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本质的要素。人是最重要、最灵动、最具活力、最有发言权、最具人文性的载体,最能体现优秀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因为人本身具有活力、思想性,不断思考,不断生长,不断成长。人的思想由于家庭、年龄、经历、学识等的不同而变化,行为也随之变化。今日的我不同于昨日的我,明日的我不同于今日的我。在优秀文化孕育下的孩子和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烙印着不同学校的文化印记,传播着不同学校的精神,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具有人文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人包括校长、教师、孩子,也包括家长,还包括外聘的后勤人员(不少学校后勤社会化,保安、清洁、厨房、绿化等都是外聘人员)。哪个要素最重要呢?无可否认,孩子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校长提出:“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心情还好吗?他们的脸上还有微笑吗?”[35]温馨提醒校长们,关注孩子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当学校、当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围绕我们的服务对象——孩子,校长还要关注后勤人员。因为在校园内教师和后勤人员都是成人,对孩子来说成人有很强的话语权,成人在校园内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了一个气场,无时不在的气场。教师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后勤人员尽管和孩子直接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保持了校园的清洁等,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很容易受成人的左右,甚至会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教师、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们接受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熏陶方式。林语堂曾经说:“在牛津和剑桥,那些教授们是怎么教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素质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有更本质的影响。”[36]
校长也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而且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很多学校现在都注重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从作为教师中的教师——校长这个角色,要比教师有更高的自觉自悟,更有意识地接受文化的熏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校长的职责决定了校长必须是站在学校文化中最高角度的那个人。校长既是教育家,也是企业家,更是文化的先行者和布道者!校长要鼓励教师走进人文科学、走进艺术、走进自然,引导教师多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与美文为友,让文化浸润心灵。校长要有意识树立先进,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带动人、激发人。学生、教师、家长、团体等的先进,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导向,就是优秀文化的引领,就是优秀文化的熏陶效果。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学校里,对教师来说,孩子的笑脸是最美的。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脸是最美的。在学校里,教师和孩子的笑脸是最美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独一无二。在融融春意的校园里,东风至暖,花自芬芳。
有智者说: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37]。一花一世界,一校一春秋。教育,是一个面对鲜活生命的过程,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是决定未来的事业。生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教育则是我们赋予生命最好的礼物。体验是生命成长的最好方式,融合则是优秀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用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用学校教育带动优秀文化,以文化育人,做一名文化的布道者!
[1] 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75.
[2]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45.
[4] 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3.
[5] 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4.
[6] 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75.
[7] 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3.
[8] 张学书,曲士培主编.台湾校园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
[9] 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10]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o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Vo12,No.3.p.263-272.
[11] 沈辉.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10):14-17.
[12] 仲波.大学校园文化浅论[J].教育评论,1987(4):14-20.
[13] 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3):19-21.
[14]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7.
[15] 邱琳.浅论创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J].学习月刊,2009(20):105-106.
[16] 赵菡.校园文化:内涵、功能及建设路径探讨[J].前沿,2012(4):152-153.
[17] 汪宏林.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1(1):41-42.
[18] 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2-66,70.
[19]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
[20]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04.
[21] 许琳.校园文化建设承载学校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72-73.
[22] 林海河.校长:学校文化的缔造者——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0-11.
[23] 张启国.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3):19.
[24]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70.
[25] 张丽娟.优化育人环境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从学风问卷调查中得到的启示[J].青海民族研究,1995(1):39-44.
[26] 曹赛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论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3(3):76-79.
[27] 杜国民.从校园文化主体看校园文化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2):34-36.
[28] 李珂.多主体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4):83-85.
[29]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84.
[30] 卢雨.成长的阳光:现代城区小学人文传统教育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
[31] 林颖,刘璐,杨杰.我们该怎样讲述中国故事——独家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J].解放周末,2012-01-06:17.
[32] 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校长:影响校长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1.
[33]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54.
[34] 张雪龙.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新浪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e700e01011v2l.html.2011-12-14.
[35] 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
[36]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
[37]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