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人本章规,凸显文化引导力
校长在任职期间,最高使命就是让学校得到发展。因此,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校长,应该建立完善具有生命活力的规章制度,让学校可持续发展。好的学校不仅仅是体现在有一位好校长,更体现在有好的规章管理制度。著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是一种示范和引领,而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款款,它有生动的内在的思想。校长要让制度富有生命力,这样学校才能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体要求也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32]学校要发展,就要以激励性的制度代替制约性的制度,并且是以激励性的制度为主,制约性的制度为辅。教师只要达到了条件就可以奖励,只设奖励底线,不限名额,激发教师培德育才为国用,正身修己作人师。制度是学校文化一个具体的体现,具有引导性、操作性、评价性。
有经验的校长会发动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制订公约,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所谓公约,是指集体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规[33]。公约是参与制订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共同信守的行为规范。用大家共同达成的公约代替自上而下的制度,公约本身就是一种“融”文化,来自于师生,生成于师生,服务于师生,完善于师生。
(二)开展丰富活动,注入文化生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校园应该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教育本身就是活动。活动才能生动,灵动。活动的策划实施,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底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了校长的教育情怀。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动静皆宜的地方,“动”体现在孩子思维活跃,参加各种活动,和不同的人交往,经历体验过程,自由发展;“静”体现在学生能够独处,能够静心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尼尔说过:“要使学生充满快乐、充满无穷的活力,那么学校就必须是最富有人性化的学校,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的做法。该小学几年前举行了毕业礼:篝火晚会、聚餐……其中一个内容是孩子们按下一个个小手印,学校帮他们保存,等他们长大后回校会找到自己在母校留下的痕迹。有的孩子向校长提出想在外过夜举行毕业礼。校长思量一番,决定让孩子们在校园内露营,一是基于安全考虑;二是培养孩子热爱母校的感情;三是满足孩子的愿望。后来就有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露营的一幕。岁月如梭,不管身在何地、处在何时,这温暖难忘的一幕一定会深深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校长,可以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地理位置、孩子年龄特点、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统筹考虑策划一些具有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具有生命活力、有温度、有厚度的活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是全校参与,如校庆;也可以是特定孩子参加,如毕业礼;不仅是孩子参加,也让家长参加,让孩子、家长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留下温馨的回忆。当然,这些活动不能一成不变,每次活动都要有一些新意,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优。我们要求孩子创新,本身我们也要带头创新。活动应该采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做一做、辩一辩、评一评,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触、感动、感悟,将外在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三)建设特色课程,彰显文化感染力
什么是课程?“一般而言,课程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全部生活的总和。就是说校园内所有的教育因素,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处处皆课程,时时有课程。狭义的课程是学校正式开设的,课程表上落实的才是课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4]在大数据的时代,在融合的时代,校长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更高的视角认识课程。课程是基于学校、生于师生、成于互动的,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为孩子发展提供最适合环境的绿色生态场。
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有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其核心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课堂”。课堂学习属于学校活动的一部分,不仅是信息载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载体。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优秀文化和学校教育融合的主阵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同,决定了在课程和课堂上也有所不同。
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形成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长远规划学校教育特色,开发实施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课程文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选择性,让学生自觉地、快乐地参与当中。通过课程实施,学生获得自我提高,和谐发展。
传统特色项目要保留并发扬光大,因为传统特色项目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经过广大师生、家长认可的,操作系统比较成熟。如果不坚持传统特色项目,使传统特色项目走下坡路甚至丢弃了会非常可惜。特色项目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校情、区情完善,也要贵在坚持。校长要做好学校特色教育的规划,高起点开展特色课程的建设,将特色项目发扬光大。
有的校长可能会说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缺少资源,怎么融合优秀文化开展特色课程呢?我们倡导校长一定要熟悉教师情况,挖掘教师特长,整合周边资源,以点带面开展特色项目建设,然后由特色项目逐步深入到特色课程建设。上海市崇明岛某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该校顾捷老师喜爱版画,校长发现了顾捷老师的特长,鼓励扶持他开展版画特色活动。顾老师编写了学校版画教材,开设了特色课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通过孩子自己动手剪、撕、揉、叠、拼贴、刻画等多种方法制成底版,然后按创作意图,选择油印或水印、粉印等方法进行拓印而形成各类作品。孩子们创作版画,找故事、编故事、画故事、说故事、写故事、评故事,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相关阅读
崇明县图书馆举办“童心绘生活”学生版画作品展
6月1日—8日,崇明县图书馆在一楼大厅举办以“童心绘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版画作品展。此次展出的64幅作品均来自于××小学“黄丕谟版画教学中心”。
“黄丕谟版画教学中心”成立于××小学创办之初,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该校的版画教学成果硕果累累,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和市县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有的还到国外参展并获奖。本次展出的作品是该校《农村小学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版画创作教学实践》这一课题研究的相关作品。这一课题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亲近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创作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进而诞生出了这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儿童版画。展览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作品的空间,搭建了交流切磋的平台,获得了学生和学校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资料来源:崇明县图书馆举办“童心绘生活”学生版画作品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网[EB/OL].http://www.libnet.sh.cn/zxtsg/SHNewsCMS000000002013896600.html,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