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生文化:让教师专业引领力量从“守旧型”走向“创新型”(1 / 1)

学校组织的内部成员包含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学校文化正是这些群体所传达出来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教师群体作为上传下达的基本枢纽,他们的内在价值观和信念及行为表现对学校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学生感受到的学校教育的品质主要是与教师接触后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人员互动及人际关系相比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等资源的重要性程度更高。

传统的“守旧型”教育中,教师在整个大的教育系统中扮演的是一种被动和没有自身声音的角色。尤其是在“福利型”教育系统中,国家赋予教育更多的政治任务和行为约束,从教科书国家版本的编辑到教学大纲的规划,再到教学内容的限定,造就了教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人们对教师古板、机械、不能随机应变的刻板印象。

然而从现今的社会现实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涵盖很多内容,包括分析学习者知识需求的技术能力、发展课程与教材领域的技术能力、撰写教案与学习手册的技术能力、选择与评估教材的技术能力、安排教学顺序与进度的技术能力、撰写与改编教材内容的技术能力以及心系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观。还有分析学习者特性的技术能力和运用各年龄段(如学前、青少年、成人等)学习理论的技术能力,制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技术能力,教学互动的技术能力,营造学习气氛的技术能力,进行教学改进与研究的技术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之技术能力,执行教学与学习绩效评价的技术能力,以及情绪控制及调节之技术能力,口才表达及沟通的技术能力,作为教师应有的伦理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等。学校文化的打造和发展包括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新的价值观这一专业发展的活动。正是在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价值观的专业追求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更新着教育理念,积极寻求着新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的完美结合点,从而以新的整合方式选择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式执行课程任务。我们既要把教师看作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落实者,也要把教师看作教育实践的探索者和变革者,因此,重视发挥教师专业群体在教育教学变革历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影响,可以借此促进教育及学校文化的发展。

由于学生处于相关专业和技术知识的信息劣势,特别需要教师做出专业的应变反应,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专业判断来满足学生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相关需要,这决定了教师职业是自行判断程度很高的行业,他们应针对不同的生情、课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评价内容等。基于教师在工作中有着很大自由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校长的领导行为不应使教师的工作行为标准化和固定化,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下被动地工作,而应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激励其主动创新与奉献的精神。这种领导状态下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扎根于教师心中,真正生长出校本的学校文化。

人是文化的最佳载体。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沟通,就不会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及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开始于组织内的个人,个人是组织和组织文化的基本单位。事实上,组织的文化其实最后都需要细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教师作为拥有大量教育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备课、讲课、指导学生、科研等活动扮演着学校专业人员文化分享和创造的角色。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分析、反思和批判,对教案设计、教学演示的策划、制作和改进等是教师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创造组织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传递和传播学校文化的重要行为。积极的学校文化要淬炼时代精神和鼓舞人心的愿景。而这一愿景的提炼需要教师群体一起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教师这份工作于孩子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从事教师这份工作对孩子们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就会愿意付出努力,而且会感到为之拼搏的快乐和价值。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不可能依靠那些设计公平或巧妙的绩效工资制度,不可能依靠那些不是以责任感为前提的评价机制或问责制,只能依靠那些内心真正具有坚定专业精神和教育信念的高素质教师才能达成。一所学校内有了足够多的拥有正确动机和意愿并且有能力进行个人及组织文化分享及改进的人才,才是学校文化成功流通和提升的重要保证。

当然,学校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而忽略了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在学校文化中的力量。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中得到推动和促进的,更是在团体的专业发展中长期互动和相互分享而养成的。教师团体的文化建设包括教师群体之间的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合作关系。教师群体自发形成的结对子学习模式、教师群体的专业对话行为、师傅带徒弟“传帮带”式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的隐性制度、相互听评课方式、集体课题研究的方式、分享专家资源的习惯、自发集体观摩研讨活动、自发的文件资源上传、建立知识团队的行为、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跨部门跨团队跨组织的自发合作学习与资源分享行为等,这些自发的良性合作行为是教师群体开放、信任、支持的表现。也正是在这种成员互动和人际沟通的情境中,学校成员间的价值认知、工作态度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并有助于整体的学校文化气氛的营造和推进。这种文化模式相对于那种自上而下组织的、制度约束下“被”形成的形式上的文化更能真实反映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