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引导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德育。德育既是学生的,也是学校的,但更是学生的。德育的目标是学生,德育所做的一切更是为了学生,围绕学生。德育是学生之德育,除了尽可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修为道德提供一切服务和影响外,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主发展意识,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家做主”,引领学生提高德育自我管理能力,伙伴影响能力。
学校应注入幸福的“自我管理因素”,激发参与“热情”,催生管理“潜能”,让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龚孝华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自我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班级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场所、自主生活的场所、自主发展的场所。班级管理的最高价值是让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参与,开发学习潜力,展示学生的个性,引导每一个学生实现自主发展[15]。可见,学生的自主性是自我管理的根基和本源。然而,现行的学校德育管理结构表现为一种以教师为核心的层级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学校把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放在严密控制的德育管理组织上,培养得力听话、高度统一的队团干部,建立严密严格、强调集体意识的管理制度等。受其影响,现行德育的管理特征过强,而人文特征较弱。这样,导致学校在发展特征上,表现为与社会相似的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强调控制主义,强调学校和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个人的自主性渐渐薄弱、积极性渐渐消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推行学生自治,他将自治定义为“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6]。陶行知推行自治的目的在于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自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养成“对于公共事情的愿力、智力、才力”[17]。自治的意义,还在于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纪之进步,以及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促学生的自我道德修为发展,引学生的自我幸福感提升。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工作,一是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思想,创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规范、指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自我建设和各类活动的自我组织。二是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认知。“管是为了不管”,但不能完全放手,放任自流,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还要从旁指导,及时提点,做好正确的道德引领和点拨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三是各类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好主人翁工作,发表“一席之言”,推行德育与教学民主管理。四是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当策划者、表演者、体验者和组织者,学校德育活动的胜败关键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良好的体验,在于学生的幸福历程,在于学生的“感同身受”。
案例分享
让幸福教育走进小学德育工作
一、我们的干部——我来选
学校乐然楼礼堂内座无虚席,学校领导、家长委员会成员、社会志愿者、全体班主任、学生代表等汇聚一堂,举行新一届家长委员会成立暨校外志愿者受聘仪式;同时,参与“展领巾风采、做幸福主人”少先队大队委竞选主题队会,聆听孩子们的竞职演说,观摩孩子们的技能展示,见证孩子们的领导才能,并由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和来自各中队的少先队员代表进行现场投票,公开选举出少先队大队委员会。
二、我们的舞台——我来站
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的环境与资源应该首先为学生服务。遵照“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为每个孩子提供平台,帮每个孩子树立自信”的宗旨,我们努力调和人员众多与场地有限之间的矛盾,将校内可利用的空间转变成孩子们锻炼成长的大舞台。
每名队员都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大舞台,或说或画,或唱或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尽情飞扬属于自己的风采,释放快乐,重拾自信。“小小书画家”“诵读小名士”“运动小健将”“才艺小明星”等奖项的设立,使“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满足了孩子们人人得奖、个个优秀的需求与肯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接下来的全校“庆六一、同欢乐”大型联欢会上,不仅孩子们自己争相上台、尽情狂欢,还不时地即兴邀请学校领导、大队辅导员、家长等同台放歌,演出精彩纷呈,海浪般的掌声给人带来无限的振奋与感动。
三、我们的课堂——我来讲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真正站在课堂文化核心的位置上,方能实现课堂育人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开讲,是我们建构课堂文化的重要一环。
推行小组合作,设立“小先生助教团”。我们将“小组合作专项训练”列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座位编排、人员分工、内容选定、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改善,而个体的思维、表达、倾听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阐述、辩驳、演示等精彩场景经常在各类课堂上现场生成,一批批“小先生”脱颖而出,成为学科教师的“助教团”。
四、我们的生活——我来探
关注困难群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少先队的组织下,孩子们的大爱、博爱精神得以强化:助残日,他们到市特殊学校,为聋哑智障的伙伴送上礼物;儿童节,他们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小朋友;中秋节,他们为社区的老人送去用零花钱买来的月饼;重阳节,他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送上祝福;圣诞和元旦双节到来之际,他们开展“小小贺卡传真情”活动,上千张写满真情的贺卡寄给玉树、汶川灾区和贵州、甘肃山区的小伙伴,而灾区学校的回信更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惜福……懂得爱、表达爱、回报爱,一次次的温情行动感动着社会的同时,也不断洗涤、升华着孩子们的心灵。
资料来源:邢毅丽,于洋.让幸福教育走进小学德育工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