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构建德育校本课程,规划德育活动体系,是学校致力幸福德育,打造学校个性化、生活化以及艺术化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18]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也规定:“中小学校要把升旗仪式作为开展经常**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要组织好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9]
然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探究欲望不强,兴趣不浓,课程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也就是德育课程本身就不“幸福”,如何幸福学生呢?究其原因,一是德育工作没有很好立足学校实际,没有立足于师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深挖学校德育文化底蕴。二是德育活动没有回归到学校生活、学生生活中,没有成为学生精神生活和幸福成长的需要,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德育不幸福。如何解决学校德育工作自身“幸福”问题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品质,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上升为系统幸福工程,使德性素养的全面提升转变成为学生的幸福现实呢?为了适应学生学习体验,为了尊重学生个性,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学校需要“量体裁衣”式的校本德育课程。在校本德育课程中,促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幸福能力以及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校本德育课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合作意识、诚信品格等现代德性能力。
校本课程的特点是“私人定制”“度身定做”,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应该渗透幸福理念,以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融合性紧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其幸福情感,提高其道德素养。例如,“幸福特色化”的德育活动有:快乐大课间、别样班队会、活力特色班、活力志愿团、阳光使者团、文明升旗班、德育训练营、数学体验营、阳光少年竞选、慈善拍卖会、创意儿童节、特色运动会、毕业典礼秀、实践型作业、心灵下午茶、小豆豆加油站、爱心回收日、家长义工日、家长助教日等。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营造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幸福德育氛围,将德育教育活动化、幸福化,以期使德育规范成为学生自然的需要,好习惯、好品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造就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品德高尚、个性张扬的幸福少年。
开发渗透有幸福理念的校本德育活动课程具体策略还包括[20]:
其一,通过德育活动基本理论和幸福意义的学习研究,使教师们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德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深入理解幸福与德育的关系,为不断开发和完善幸福德育活动课程奠定基础。
其二,通过对幸福德育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行性的探索,构建学校综合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并初步形成幸福德育化、德育专题化、专题活动化、活动序列化的态势,逐步摸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
其三,通过以发展性评价、致力幸福过程体验为主的德育活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对幸福德育活动的评价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促进学校的德育活动实践,增强德育活动幸福感和实效性。
其四,制订与幸福德育活动目标体系相一致的校风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幸福感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幸福、和谐发展。
其五,培训学校的幸福德育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组织实施德育活动的实践创新能力。以班主任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促进班主任队伍和谐团结。
其六,综合德育活动课程的不断开发,促进德育课程在校内和校外的校本教研交流;同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配合,加强德育的教育合力。探索一体化教育网络,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幸福育人。
案例分享
××小学幸福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人与自我(幸福自我系列)
认识自我不易,幸福自我也难。在这个主题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寻找自我、建构自我,更是幸福自我。以下主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重在让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认识自我、理解幸福。参看下表。
续表
二、人与社会(幸福别人系列)
爱分大爱与小爱,幸福的不仅仅为自我,也为别人。在这个主题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大,由家庭到家乡,再到社区,再到社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成长,他们与社会接触面的越来越广,将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与社会的生活、热点问题联系起来,逐步培养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感恩社会的能力,让他们提高“家、国”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更提升他们在“付出”中感受幸福,建构“对别人、社会有用的人”的幸福人生,增强幸福别人、幸福社会的能力。参看下表。
续表
三、人与文化(幸福文化系列)
文化中成长,文化中幸福。在本系列中,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自身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逐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幸福文化味。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认识、了解和理解本校、本地区的文化特征,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感受书香的快乐,进而受到文化中幸福的熏陶。参看下表。
续表
四、人与自然(幸福自然系列)
该系列的选择和组织原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认识自己周围的动物、植物,认识四季变化、认识周围的生存环境。通过活动主动参与、探究自然界中的奥秘,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情感,在探究中体验快乐、感受幸福,进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参考下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