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本撰写及答辩中的问题及建议(1 / 1)

(一)文本脱离实际、大而空

由于对学校发展规划重视不够,或怕麻烦、怕辛苦,抑或担心教师、社区成员、家长等提出尖锐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再加上学校繁忙的各项管理事务,致使不少学校管理者并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仓促开始、迅速结束,甚至有的学校发展规划完全是从网络上复制下来再进行局部修改而成的,根本没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也没有征求过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或进行过认真的讨论与研讨。显然,要使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切实可行,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既敢于面对实际,冷静反思学校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状况、学校管理方式,又愿意发扬民主,敢于广泛听取各个群体的声音。应深刻认识到,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不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是真正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发展,只有注重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群体的意见,特别是不忽视弱势群体的声音,才能制订好、实施好学校发展规划。同时,发展规划的制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应实实在在地做好“分析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活动”等工作,方能使规划切合实际,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本内容不完整

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各部分是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连贯性的,如规划文本中的各类问题与相应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对应目标下的活动措施也具有对应关系。在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措施中,除涉及校长或教师个人完成的以外,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汇总后在“月/周历表”中一一反映出来。同时,学校的目标还要逐级分解,形成一个整体,确保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一些学校的文本总是不完整,表现为:没有分解目标,或缺部分文本,或缺页码,或不填写附件,甚至缺少教师的个人行动计划等。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明确校长的责任,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应起到督促、检查、指导作用。二是教育局要把学校发展规划纳入日常的行政管理体系。三是要上级主管部门及时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四是要靠学校教师的密切配合,真正把学校发展规划作为管理学校的有效手段。

(三)问题不具体、没有针对性

由于不少学校发展规划对问题的描述过于笼统、不具体,不仅难以用**ART目标过滤器进行衡量,而且也导致解决问题不彻底或根本就无法解决问题。常见的描述有“学校管理不善”“教学质量差”“学生行为习惯不佳”等。虽然这些都是问题,但“不善”“差”“不佳”太笼统,无法为其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在广泛征求意见或研讨时,学校管理者要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可通过追问或查找相关文献,一步一步把问题描述明确、具体。如提到“教学质量差”,就要深入一步挖掘:“是全校还是某一个年级?是一门课程还是所有课程?是一次考试还是历年来均是如此?”如果具体到“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低”时,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双科合格率到底是多少?”显而易见,如“本学期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低,只有35%”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至此,可根据全区其他学校六年级双科合格率,以及该校六年级教学实际,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用**ART原则衡量),如确定“下学期把六年级学生双科合格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为发展目标就具体了。

(四)发展目标的适切性问题

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有关活动及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定过高,超出了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能力的范围,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实现,导致学校和社区参与者力不从心,容易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甚至对学校发展规划产生怀疑,使学校发展陷入被动局面。而目标设定过低,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浪费,特别是学校和社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不到发挥,同样也会影响学校和社区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造成人心涣散,使学校工作失去活力、发展没有后劲。因此,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把握好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四个基本原则”,即“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轻重缓急”,针对目前产生的问题,确定一个“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大不小”的合理发展目标。根据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再筛选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活动及措施,反过来,用衡量目标的可实现程度,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

另外,有的学校管理者虽然按程序确定了学校的总目标,但没有及时把学校的目标分解到其他学校领导、各处室,也没有具体分解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身上,使得教职工个人的工作计划与年级/学科以及学校整体的规划相脱节,不能结合在一起朝着共同的方面努力,这无形中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的割裂,不仅学校目标难以按期实现,也造成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精力和资源的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后,学校管理者应立即组织研讨,把发展目标、任务等逐级分解,形成一个整体。学校中层领导要再把这些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身上。每学期末或学年结束考核时,进行逐项考评,才能确保学校发展目标的全面落实。

(五)有关活动或措施缺乏实效性

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活动或措施,是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要实现一个目标,一般需要有几项具体活动、某些措施来完成,而这些活动或措施必须要在逻辑和时间上与目标之间保持内在的连贯性、一致性。每个活动或某项措施的安排应尽可能的准确、到位——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谁负责、如何做等都要清楚明了。否则,将直接影响目标实现的效果。如某小学在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学业成就与综合发展”一栏中提出:“将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由上学年的0.8%降到0.5%以下”,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所确定活动和措施却只有“加强安全教育、落实班主任责任”两项。很明显,这两项措施很空洞,没有具体的活动内容、起止时间、活动方式、负责人等,不能体现安全教育的广泛参与和多方配合。这样的活动或措施没有可操作性,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真正落实,无法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目标。

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也要求学校管理者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克服以往“只安排、无措施、不监测”的习惯,在确定“活动及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完成”等几个重要因素,还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和呼应,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或措施”的实效性。

(六)陈述语言及问题回应

1.陈述不全面或超时

一些校长因为演讲水平、语言能力、普通话水平等方面的欠缺,没有陈述完文本主要内容就超时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主持人在答辩前,要明确提醒校长陈述的时间限制。临近结束前三分钟或者一分钟时进行提醒,超时用敲杯子等适当的方式停止陈述。校长要合理分配陈述时间,做到详略得当。比如:制订过程陈述用5分钟,两个概况陈述用4分钟,学校现状和展望陈述用2分钟,存在的问题、目标、措施陈述用8分钟,其他陈述1分钟等。正式答辩前校长要对制订过程和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进行脱稿复述练习,以便完全熟悉文本内容。

2.无法应对答辩中的提问

在答辩时,答辩小组会提出多少问题、提些什么问题,这是每一个参加答辩的校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因为每个学校的文本各有自己的内容、形式、特点和不足。根据文本的不同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提问也会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文本,不同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所要提问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答辩委员会成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原则的。了解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出题范围和原则,对校长如何准备答辩是有帮助的。提问一般不会是与文本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通常会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弥补不足”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检验真伪:就是围绕文本的真实性拟题提问。它的目的是要检查文本是否为学校自己制订的。如果只是抄袭他人的成果或是闭门造车,就难以回答出这类问题。

·探测能力:这些题目与文本内容相关,用来探测校长管理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主要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的概念、技巧工具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弥补不足:这是指围绕文本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做出清晰解释。

[1] Robert H Waterman,Thomas J Peters.In the Search of Excellence.Grand Central Publishing,1988.

[2] Wheelen,Thomas L.&Hunger,J.David.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2.

[3] 拱雪.SWOT在北京市小学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3):22-26

[4] 张兆勤,白天佑,胡文斌.学校发展计划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4.

[5] 张兆勤,白天佑,胡文斌.学校发展计划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4.

[6] 张兆勤,白天佑,胡文斌.学校发展计划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