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施前的准备
一、关键步骤
(一)深入宣传与动员
学校发展规划虽然是以一定的文本形式呈现的,但是规划制订出来之后不能仅仅挂在墙上,而要将其在学校中实际实施,发挥其真正的引领、促进作用,这才是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意义所在。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初期,必须要在全校师生和社区群体中进行动员,开展深入的宣传,以保证学校全体成员都能够对学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有必要的了解。
在深入宣传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重申或强调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将其作为推动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内驱力。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到:“共同愿景不是理念……它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由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个人愿景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的图景和画面,而共同愿景则是整个组织中的人们内心的图景”,“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共同愿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学习实践的焦点,也是其动力来源”。[1]在他看来,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组织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像黏合剂一样将不同个性的人凝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组织目标前进;组织中拥有多个创造型的个体;组织能够并善于不断学习,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组织成员自主管理等。
作为一种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共同愿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划实施开始之初,在全体学校成员中重申共同愿景,描述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基本策略,主要能够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认清学校的发展方向。共同愿景作为整个组织的发展图景,为学校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并帮助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迷茫、挫折的时候指明前进的方向,就像大海中为航行的船只点亮征途的灯塔一样;组织成员也能根据共同愿景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个人发展目标,使得个人的发展能够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其次,将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学校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校长、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的个人愿景,而组织的共同愿景则是以这些个人愿景为基础不断提炼出来的。在提炼的过程中,求同存异、调和分歧,形成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将散落的点点星光汇聚起来,形成一道亮眼的光束,照亮学校发展的目标,指引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再次,发挥愿景的激励作用。愿景作为一种内驱力,其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外部激励作用。外部激励的作用遵循“倒U形”曲线,即激励物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并不随着激励物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会降低。而真正的共同愿景能够让学校全体成员达到认同,并且心向往之,从内心深处愿意为之奋斗,而非只是表面上的“顺从”。
最后,为学校发展成果的检验提供标准。共同愿景作为一个组织的远期目标,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预期。因此,共同愿景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成果提供一定的检验标准,并对一些偏离学校发展规划的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学校的发展能够按照发展规划逐步推进。
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宣传要尽可能拓展宣传渠道,扩大覆盖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如校园内外的宣传栏、刊物、标语、广播等,召开教师会议、家长会议、学生会议、社区会议等,让校内外全体成员都能够深刻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理念、原则、基本内容、实施策略等,将全校师生、家长和社区成员都吸纳进来,成为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主人。
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已经制订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印刷装订成册,发放到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教职员工、社区代表、家长代表等。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印发文本的不同部分,使各个群体能够更有侧重性地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
(二)全员参与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过程是“自下而上”(Bottoms Up)、多个群体共同参与的,但是为了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自上而下”的推广则是一条必经之路,上下结合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在校长的引领下,动员学校内外群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以及学校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充分调动这些成员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产生实效。
1.校长引领
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管理团队中的领头雁,不仅是管理者、决策者,更是学校发展的指挥者、引导者。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校长的引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制订规划开始,校长就要全程参与其中;在实施之初,校长对发展规划所表现出的热情与信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全体教职工、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群体的积极性,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开一个好头。
校长引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首先,校长要将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真正将学校发展规划应用到学校管理中来,而不是文本与实践互不干涉,或将文本束之高阁,仍然沿用旧有的管理模式。校长在转变自身管理理念、改善管理实践的同时,还要引领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职员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加深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认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动发展规划的实施。
其次,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在学校发展规划制订之前,专家应就发展规划的内涵、意义、制订方式等问题对教师、学生和社区成员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对学校发展规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施阶段,专家主要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进一步培训,以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此外,由于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视角,能够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咨询建议与智力支持,其意见有一定的权威性。加之专家“局外人”的身份,提出的建议往往更加客观。校长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深入学校,利用专家兼具的权威性与客观性的特点,更好地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最后,可以邀请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经验丰富的校长做讲座,介绍自己的成功经历,以“成功者”的身份鼓舞士气,帮助学校整体建立信心、决心,为顺利推进学校发展规划树立榜样。在选取成功案例时,应尽量选取与自身学校情况相似学校的校长,这样“外来”的经验更容易实现“本土化”,并且能够获得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信任。
2.学校相关群体的参与
首先是教师的参与。教师是学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一手资料,对学生自身情况、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制订出更加适宜的工作计划。及时听取教师的意见,保证教师的参与才能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真正地落到实处,并且根据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并及时反馈的问题,对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动态的实施过程才能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适切性。此外,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也能够促进教师实现自我管理,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其次是学生的参与。学生作为学校生活的主体成员,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发展规划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学生的参与是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部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的参与权是这样规定的,儿童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2],成人应尊重儿童的意见。如果仅仅从成人的视角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将会忽视儿童的声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民主,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作用,就能够极大地拓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边界,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是家长参与。家长群体的身份较为特殊,既带有校内群体的特点,也有校外群体的色彩。家长作为学校与社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能够将校园内的信息传达给社区其他成员,同时也能够将校园外的信息带给学校的教职员工。家长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作为学校的好帮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引导、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十分必要。
3.其他相关群体的参与
学校外部群体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二是学校的上级行政机关。
首先,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咨询和督导的作用。委员会成员除校长、师生代表等校内群体之外,还有社区成员代表等校外群体,这些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整个社区人员构成的缩影,可以说,他们是学校所在社区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利用自身了解的信息对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咨询建议,利用相关社区资源对学校的改革提供支持,并对实施进展进行督导,针对实施情况与社区成员保持时时沟通,发挥帮助与监督的职责。
其次,学校的上级行政机关主要指的是教育局、教委等行政机构。学校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都离不开上级行政机构的指导与支持。教育局、教委应全程参与,制订相关制度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帮助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状况及时监督、提出调整意见,积极配合学校改革,帮助校长提升领导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