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汇总、归类及排序(1 / 1)

(一)问题类别

以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为依据,结合社区征求到的意见和采集到的各类信息,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问题进行汇总,加以澄清、整理、归类和评判,这是现状分析工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中的主要部分来自于对上述结果的分析,并将其转化为文本中的目标、内容及策略等,所以这项工作最好组织教职工来完成,或由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来完成。

首先,要对问题澄清与梳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阶段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问题,这些信息和问题记录在原始的记录单上,处在一种原始状态,可能是凌乱的、含糊的、重复的、不着边际的,等等,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澄清,看看其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将其清晰化、梳理罗列出来,附在相应的原始记录的档案上备查。

其次,是将所收集到的问题按照问题的类别分门别类归整好,在对应的类别中罗列出来备查,同时可以写在大白纸上。在归类的时候切忌简单随意,或只从字面上意思随便放到某一类别,必须尽量明确该问题的实质意思,以及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归类。

归类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实际上,每个学校的类别不完全相同,同一学校不同历史阶段的问题也不同。学校可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不必强调千篇一律。归类的一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尽量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2)类别之间尽量不要有明显交叉重叠。

(3)类别的概念一定要准确,界限有足够的清晰度。

(4)类别的划分要在一个层面、不要太多。

(5)尽量体现学校的特色或价值取向。

(6)学校层面的问题,不是学校力不能及的问题。

(7)无论如何归类,教与学问题始终是中心,如何确保学生得到公平教育,使学生有质量地学习、发展是学校的核心问题。

在处理问题类别之间的关系时,必须以上述问题为主要立足点,使问题有主次、有结构,形成内在逻辑关系。而不要使问题松散,各自为政。当类别划分好后,就要将采集来的问题进行归类。归类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每个问题必须表达具体、准确,并明确把握其实质。

(2)校长及学校教师务必熟悉各问题类别。

(3)类别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每一个类别的角度是不同的,在归类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好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侧重点(重心)来合理归类。

(4)将所收集到的问题按照问题的类别分门别类归整好,在对应的类别中罗列出来备查。

(5)进入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问题须是学校层面的问题,且是力所能及的。

(6)每一个问题按照其内容与问题类别的亲疏关系只能归到某一类,而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中。

(二)相关技术方法

1.问题树

问题树是一种参与式工具,是一种用画图的形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用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并使人看到其中的联系。它可以形象地表示出问题的因果关系,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通过分析原因、造成的结果,促使人们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有关的目标与方法,同时,鼓励人们开阔思维,深入讨论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从问题的现状入手,进而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以及对今后长远发展所造成的制约和负面结果。

在制订发展规划过程中,问题树分析法一般和其他工具结合使用,如排序法、归类法等。一般针对排序后产生的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做问题树分析。

·问题树的作用

问题树可以用来全面、深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同时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归纳和总结参会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明确主要问题,找出问题与原因、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并看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思路及方法。

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问题树的具体操作

在一张大白纸的中心,写下(或画一张图/一个标志)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由教师、校长或社区成员提出的。在纸的下半部分,写出尽可能多的原因,并用线条把它们连起来。在原因的下面再引出原因,并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你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为止。然后,在问题的上面写出尽可能多的影响或后果,并把它们用线条连起来,在影响或后果之后接着引出更进一步的影响或后果,并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直做下去,直到参与者认为满意为止。

图4-2

可以把画问题树作为讨论某个问题的起点。下面所附的就是一个问题树,正如图4-2,有时候同一个问题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原因和影响可能是相同的(如同一个圈)。

注意:原因和影响本身也是问题,画出的问题树最终就成了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的一个网。

·举例:

2.排序法

·排序法概述

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挖掘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排序是指对学校存在的某一类别下的若干个问题,按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因素来确定优先次序的一种方法,同时,问题的解决方法或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可通过排序来确定优先次序。

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把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汇总,根据社区群众和师生的意见,把这些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出优先次序,便于集中有限的资源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排序活动还能够使我们参考不同人群的不同意见与建议,把问题的优先次序明确下来,这样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同等重视。由于不同人群的出发点不一样,排序结果可能不一致。比如,校长在征求社区意见时,要把各个组的排序意见汇总起来,在社区大会上,形成整个社区的最终排序结果。

·常用的两种排序方法

(1)优先排序

优先排序是指一组人对问题排序时,个人先将这一类问题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先后排序,并标出序号,最优先解决的标“1”,次之标“2”,依此类推,然后将每个人对同一组问题排序的序号相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

优先排序的具体做法是:先选择一类需要区分优先次序的问题,然后让参与者就这些问题的优先次序,提出他们各自的看法,让不同的人重复这一活动,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下面所附的表中。

表4-7 优先排序样表

如果访谈者很多,可以先分组做优先排序,然后把小组序号之和填进总排序表之中,再进行排序,形成最终结果。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很多人参与分组和最终排序,排序的问题必须相同,否则难以汇集形成最终排序结果。

(2)对比排序

选择需要排出优先次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来自问题树。每次拿两个问题,让访谈者选择哪个更为紧迫或重要(下面的表将帮助你一步一步做对比),记下访谈者的选择(直接写在下面的表中或单独写成一个单子)。与不同的访谈者做同样的对比。然后把他们的选择填入表中。表中的A、B、C……代表不同的问题。

表4-8 对比排序样表

·排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排序时,让参加排序的人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做,别人尤其是组织者不要做任何暗示。

(2)在排序过程中,要耐心了解人们的反应。

(3)排序时,可以将表中的矩形格改成“米”“田”字格或九宫格,以方便更多的人或小组使用。

(4)建议对文盲、记忆力差等特殊人群采用对比排序法,可用图片或实物等代替表格中的问题,石子等代替个数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