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发展规划的作用(1 / 1)

在教育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发展规划已经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重要改革实践。如果仅仅从应对评审、督导的角度看,学校发展规划至多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学校发展中更值得我们认识和开发的,乃是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在叶澜教授看来,“动力内化”乃是实现学校从近代型转向现代型的重要内容构成。[12]当我们立足于学校变革内在需要这一立场时,就可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内含着促进学校变革的可能性,学校变革“需要”学校发展规划。这一价值可以从学校层面、学校中人之发展层面、教育系统变革层面等来认识。

(一)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准确定位

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主要是以自上而下、大规模、集体性的改革行动为主,在内容上以办学条件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探索、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主。尽管上述内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来看,学校发展的方式需要更加关注学校自身的特点,需要强调学校发展内在动力的唤醒,需要不断形成和强化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发展的内容将更多倾向于以学校办学思想的提升、学校中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完善为主,在改革的路径上更加强调研究型改革实践的价值,以此整体提升学校教育的现代品质。而这一发展方向,需要改变完全依据上级领导指示、按部就班管理学校的传统做法,需要改变日复一日重复性的日常工作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认识学校发展规划,就要求学校立足自身基础,建立发展愿景,自主规划学校发展并付诸实践。当然,办学思想的明晰、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基于自身发展基础的保障等也内含其中。因此,学校的内涵发展、富有意义的自主发展,迫切需要对学校发展进行规划。

(二)促进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长、教师是学校发展中重要的、承担责任的主体,但同时也是学校发展重要的目标群体。而且,从发展的具体内涵来说,校长和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发展,也应该是其生命的成长,包含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一系列更新。校长和教师的发展,虽然可以通过外出考察、进修、听报告等方式来促进,但从根本上说,是不能脱离学校发展的,而恰恰需要并且可能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实现。[13]可以说,学校整体的、局部的发展,都是通过立足于特定主体的工作,并对这一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发展本身,是学校教育主体的发展资源。因此,对学校发展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特定主体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自我发展的规划。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就是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促进校长等管理者实现学校管理的核心性转型:从“行政事务型”转向“发展策划型”,促使校长等管理者转变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成事”与“成人”的结合。[14]

(三)促进学校系统的整体变革

每一个独立单元的学校变革并非仅仅对学校和学校中的人的发展有意义,同样会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学校系统活力的获得,恰恰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活力的焕发。复杂科学告诉我们:复杂系统的演化,就是由一个个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相互竞争而缔造,这些复杂的、具有自组织性的系统是可以自我调整的……它们积极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因此,每一所学校的自主、积极、创造性的发展,恰恰在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更新提供着资源、能量和可能的道路,恰恰在以独特的方式支持着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而不是与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相矛盾。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在价值不在于完成上级的督导,不在于应对上级的评比,而在于对学校发展、对校长和教师发展、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在价值。它不应该是外力驱动的产物,而更应该是源自学校自身改革实践需要的产物。